為自己設計小確幸,職業婦女不憂鬱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來臨,在這特別的日子裡,除了吃頓大餐、送份禮物慰勞辛苦的媽媽外,也別忘了持續的給予關心和傾聽!臺灣雙薪家庭普遍,大多數的「職業婦女」除了平日裡的工作壓力外,還須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在工作、家庭兩頭燒的狀況下,更容易因為工時過長而罹患憂鬱症。關心媽媽的身心狀況,應從平日做起!如此一來,天天都是母親節!
每週工時超過55小時 女性憂鬱風險多7.3%
根據一份2019年2月發表於《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女性,與每週工作時數在35~40小時(標準時數)的女性相比,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多了7.3%;且週末工作者,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高過於男性。
經期、懷孕、停經 賀爾蒙劇變易造成情緒波動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說明,工時長不僅會產生工作疲勞,同時也會造成憂鬱現象。性別差異的原因可分為三個部份,首先是角色的責任,女性除了工作業務外,還要照顧子女、扶養上一代,甚至處理家務事等,身兼多種角色,在東方社會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其次為身體結構的不同,女性因體內賀爾蒙的影響,在月經週期、懷孕生產及停經階段,容易產生賀爾蒙劇烈變化,導致情緒也容易受到波動;最後則是個性,女性較為細膩,在事情處理上留意較多,相對地也會產生困擾,男性則較大而化之,除非是遇到重大的事情。
周煌智院長提醒,除了企業提供友善的職場環境外,家庭成員更需彼此配合,多體恤另一半,在分工家務上更加包容,同時多溝通,像可訴說工作上所遇到的困境,一同想辦法得出最適當的解決方案。 觀察媽媽和之前有什麼不同 並主動釋出關心,當傾聽者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透過與之前的「她」作比較,來查覺身旁女性親友是否正受憂鬱情緒所苦,例如:是否有極端的情緒、易怒、不耐煩、無故想哭(非因追劇而感性落淚)、遇到不順的事情一昧放棄、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等,發現周圍朋友有上述現象,可主動釋出關心,一句:「我可以為你做些什麼?」或一通電話,讓對方願意說,當個傾聽者。
每半個月安排半天喘息 為自己製造小確幸
女性工作者平常應盡量維持規律的作息,每天至少留給自己半小時的獨處時間,再忙也要騰出時間喝杯咖啡,讓情緒冷卻、整理思緒,就像手機充電功能,充完電後又可很好的運作。同時與另一伴或家人商量,在非上班日時(至少兩個禮拜或一個月一次),請他們代勞照顧孩子,讓自己睡到自然醒,有休息的時間,這一天將成為生活中期待的小確幸。
而雇主或上司可視員工狀況給予彈性,當工作無法即時完成時,是否採行責任制,將它帶回家繼續,不會因超時而造成她情緒不安。女性工作者要勇於開口求助,平常建立喘息的資源及口袋名單。
請時刻關心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心理健康!
透過【憂鬱檢測】APP進行情緒檢視,隨時保持情緒OK! 憂鬱檢測APP,歡迎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