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STOP-自殺的原因|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自殺STOP-自殺的原因

★容易採取自殺的六大個性 

究竟哪些人比較容易採取自殺行為,原因是什麼?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主任徐西森直言:「所有個性的人都有可能採取自殺的行為!」

的確,我們經常聽到憾事發生後,自殺者的親友驚訝地說:「不會啊,這怎麼可能?」、「他一向很樂觀啊,早上他還跟我聊天呢。」換言之,只要是人,都有可能出現自殺意圖,甚至採取行動。 經過分析整理,仍然可以從自殺者的特性找出一些共通點。

徐西森歸類六大種容易自殺的個性:

個性偏激的人
個性偏激易衝動,最容易造成偶發性自殺。

愛恨強烈、情感脆弱者。
好比太愛一個人,不幸分手時,始終難以釋懷,「這部分女性比男性還多,」徐西森提醒,女性容易因為愛而自我傷害,甚至帶著孩子一起死,男性可能去殺別人,發生情殺的機率較高。

挫折忍受力低的人
遇到挫折易灰心、失望、絕望的個性。「青少年很多是這類的人,無法忍受生活中遭遇的一點挫折,被父母罵幾句,就想不開了,」長期從事校園諮商輔導的徐西森觀察。

追求完美,憤世嫉俗的人
這類型的人很難忍受社會不公平不正義,因為追求自我理想,對社會、他人有期待。常見的例子是政治狂熱者、宗教殉道者等。

消極悲觀、多愁善感的人
自殺者最常見的典型個性,尤其意圖自殺者比率相當高。

自我要求高,自我肯定少的人
「包括第一類個性(個性偏激),青少年這類型的機率也高,比較往自我內在要求,很少給自己鼓勵,」徐西森舉例,好比自己給自己課業壓力,有些功課不錯的學生,每次都考100分或第1名,當哪一天掉到第34名,或不小心考90分,就覺得自己很差,想不開。

自殺絕對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應考量不同年齡、性別等變項。徐西森特別提醒,上述這六大類未必互斥,互相獨立,如果只具備其中一項,也未必會自殺,「這不是量表,選填幾項就表示會自殺或不會自殺。」對於自我要求高、求好心切的人,徐西森不忘叮嚀:「在人格發展中,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改變,即使自己有不完整的個性,也不表示自己很糟糕或一定會出現自殺行為,給自己與別人更多寬容吧!」

吳信安則就其經驗分析,從言談就可以分辨出來電個案的種類,例如,當一個人被責罵、情侶吵架或一時情緒衝動,就算是觸發型的個案;如果是長期型的個案,會有思想混亂、極端矛盾、個人自我主義強、缺少感激、人生觀偏激、猶豫不決等特質;第三種是精神心理疾病的個案,案主通常由醫院轉介過來,他們容易討厭醫生,會罵醫生給社工聽,情緒易失控、好批評、壓抑、幻聽妄想、誤以為人家要逼他去死或以為被神鬼附身要去死。吳信安說,從言談行為中,就可以感受出來案主是屬於哪一類。

★四種原因讓人想自殺
既然很少有單一因素造成自殺,那麼,究竟哪些原因交互組合,導致人們想以自殺作為處理事情的方式?

吳信安表示,以高雄市生命線2003年來電求助個案之分析顯示,在10341件個案中,想要自殺者的原因:精神心理因素佔43%、人際關係佔18%、家庭困擾佔13%、宗教人生佔7%、男女感情佔6%、經濟壓力佔5%、職業佔3%、健康醫療佔2%、法律2%。這些想要自殺的人認為自殺可以解決痛苦的佔60.4%,想要藉此逃避壓力的佔22%,認為自殺可以引起關懷的佔8.5%,用自殺當作報復手段、威脅別人、自我懲罰的各佔4.2%2.5%1.4%…

徐西森則將會自殺的原因歸類成以下四項:

■當事人太在意的人、事或問題,容易引發當事人自殺行為。
好比太在意一樣東西,被別人搶走,要不回來。

■當事人感受到強烈受傷的人、事或問題,容易引發當事人自殺行為。
例如當男朋友愛上別人,情感受到嚴重傷害與打擊。

■無法解決的人、事或問題。
例如親人死亡,因為心情過度哀傷,萬念俱灰之下,想跟著過世的親友一起走。 徐西森曾有位個案,因為父親對母親很不好,導致她長期對父親不滿、不諒解,當她母親過世時,她變得很恨父親,甚至後來父親病重,她也不願意回去探望,直到後來父親過世,強烈的恨轉為思念與愛,卻來不及了,這讓她很痛苦、自責,因而出現自殺意圖。「她認為自己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乾脆死掉算了,」徐西森慨歎,愛恨情仇一刀兩韌,情緒轉換很複雜,更要小心提防。

■當問題發生,太輕忽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價值的人。
例如年輕女生不小心懷孕,男友不想娶她,她不知道怎麼辦,又怕被父母罵,最後只好走上自殺一途。又如同性戀者,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性別傾向,卻被同學拿這個弱點威脅他、恐嚇他,他擔心總有一天被父母知道、被社會唾棄,將無臉見人,長期內心煎熬,認為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後自殺。

 

★自殺與疾病絕對有關

導致自殺的原因中,疾病絕對是重要因素。
統計顯示,在自殺死亡者中,7090﹪患有精神疾病。其中以憂鬱症最多,其次是藥物濫用、精神分裂。而所有憂鬱症者之中,有15﹪最後死於自殺,「我們通常用萬分之一的全國人口來算自殺死亡率,可是若計算憂鬱症者的自殺死亡率,就必須用千分之一來統計,可見比率之高,」陸汝斌強調。

進一步分析自殺者的細項資料,性別上的差異是:若以自殺企圖而言,女性是男性的23倍。如果是自殺成功的比率,那麼男性則是女性的1.52倍。

年齡在自殺統計上也有意義。陸汝斌點出三大自殺族群,第一大是老年人,尤以七十歲以上最多。3550歲的中壯年次之。另外一個族群是1825歲的青少年,自殺現象不容小覷。

至於令一般人擔心的精神分裂症者,反而沒有想像中攻擊性強。「精神分裂症者的攻擊力遠低於正常人,但是自我傷害的比率卻高於正常人,」陸汝斌表示。這也說明了,絕大多數的自殺都不是莫名其妙,連精神分裂政者也不例外。「自殺者平均行動五次才會成功,換言之,自殺者的自覺性相當高,」看過30萬人次病人,陸汝斌分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