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人壓力變助力 當個快樂工作人!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不管是生活或工作,都不可能沒壓力,懂得調整、紓壓,適時放自己一馬,快樂才能來敲門!
工作壓力是現代人難解的病,很多人不懂紓壓,為了生活咬牙硬撐,直到撐出病了才知道要求救,這時治療起來就更費力。其實,平常只要培養樂觀知足的態度,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懂得轉換心態,用不同角度看事情,自然能遠離憂鬱、擁抱快樂!
解壓,你有2個選擇 去除壓力源或與壓力共舞
要如何解決壓力源?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不管哪個行業,只有兩種方法,一為除去壓力源,二為從壓力源中找到成就感。前者很容易理解,除去壓力源,壓力自然消失,但多數人壓力源是持續存在的,就要從中找到「好的感覺」。
舉例來說,記者截稿壓力大,但又不能率性地辭職,此時就要跟壓力共處。可能被長官罵了半天,報導刊登後卻獲得許多好評,許正典醫師分析,從別人肯定得到工作的成就感;除工作外,可以另外找不用為五斗米折腰的嗜好來做,讓自己有主控權。
培養樂觀知足的心 降低物欲更快樂
很多病人經過長時間的掙扎才來就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表示,通常來看診的病人都已是比較嚴重的情況,必須接受藥物治療,而治療後有一半的民眾情形會改善。
嚴烽彰醫師說,大環境或許不是那麼的理想,但個人能做的,就是要培養樂觀知足的心態,因為會憂鬱、焦慮,是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或是沒有成就感、未來感,此時要降低自己的物質欲望,別用物質來衡量自己快不快樂,安身立命最重要。
面對挫折,盡力了請停止自責 下次改進更重要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對於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標,不能只做最好的期待 (非贏不可、非成不可),也要有最壞的打算(如果失敗要如何面對、如何善後),才不至於在遇到失望挫折時無法面對或想不開。
「很失望、很挫折的心情是可以預防的」。統計分析臺灣1990年到2010年「常見精神疾病」盛行率,其研究被刊登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上的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說,遇到挫折時,要正面看待。先冷靜下來,想想自己對於事情是否已盡力而為,如果是,就對自己有交待,不必再自責。其次,再檢討哪裡做得不夠好,不妨也聽聽長輩、朋友的意見,從失敗中學習、改進,然後再出發,下一次就可以表現得更好。不要動不動就自責,更不可失去生活的意願。要告訴自己,這一次不順利,絕對不是世界末日!
文章摘節於<<大家健康雜誌>>102年刊登之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