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裁員憂愁,五招揮別壞情緒|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擺脫裁員憂愁,五招揮別壞情緒

今年(2020年)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皆受衝擊,在消費需求大幅減少情況下,不少企業因此關廠歇業,或採以裁員縮編以維持公司運作,臺灣也創下近七年來四月失業率新高。在這波失業潮下,若遭遇裁員狀況時,心境該如何調整?文中建議你五種實用方法,擺脫失業壞情緒!

失業常扮演壓力催化劑

適應差易引爆連鎖效應

失業像催化劑,若個人適應力較差,壓力過大就可能引發連鎖效應,例:憂鬱症狀加重、酗酒、家庭暴力等。

一般而言,失業引發的情緒有階段性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顧問醫師陳正宗指出,有些失業者會經歷1.否定→2.憤怒(討價還價)→3.憂鬱→4.接受、恢復 等4個心靈轉化階段。

「這4階段不一定循序發生。有人很快從第1個『否定階段』進入第4個『接受期』;也有人從第2個『憤怒(討價還價)階段』跳過憂鬱,直接回到第4個『接受期』。視個人情緒適應而定。」

階段1》否定期

認為自己不可能失業。但陳正宗提醒,失業與否往往不是操之在我。

階段2》憤怒期

認為自己的工作表現優秀,竟被解職,公司太對不起自己。此時,有人會去公司抗議,甚至討價還價,想辦法確保工作。有人的「憤怒期+討價還價期」特別長,但也有人會跳過此階段,直接進入「憂鬱期」。

階段3》憂鬱期

自艾自憐,如果本身有憂鬱症狀,此時病情容易加重。

階段4》接受期

當事人逐漸接受被解職的事實。

陳正宗指出,失業加上個人因素,易產生極端行為,像輕生。若有憂鬱症狀,可能加重病情、酗酒、家暴;倘使個人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失業使家計大受影響,本來沒精神疾病者也可能引發情緒緊張、易怒、失眠等。

5招揮別壞情緒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教授指出,失業者,尤其是支撐家計的人,常不敢向家人表達,也因對未來充滿不安,會包裹自己的壓力,嚴重可能轉換成負面情緒,因而增加夫妻吵架、家暴、精神疾病,甚至自殺等事件。待業者若心情不好、負面思考揮之不去,建議試試以下5作法,轉移注意力。

1.做些令自己開心的事:如看些勵志的書、聽音樂、到戶外散步曬太陽。

2.對自己信心喊話:若什麼都不想做,非常沮喪無助,不妨給自己打氣,告訴自己,「不如意只是暫時的,再多撐一下,情況一定會好轉!」

3.找朋友聊聊,發掘自己的優勢:請朋友從他的角度,分析自己有何優點。藉由朋友的分析,也許能發掘自己疏忽的優勢,將之開發為職場的競爭力。

4.學習從正面觀點看事情:看些「認知療法」的書或參加「認知治療」團體,學習拋開負面思考,從正面觀點看事情。

5.創作或學習技能:儘管沒有上班,也不能整天看電視或玩電動,浪費時間,可從以往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中,挑出對未來職涯可能有幫助的事,例如:創作或學習技能,將此過渡期當成重新出發的轉捩點。

失業與否難操之在我,遇到裁員狀況時,千萬別將問題全攬在自己身上。除可透過上述五招紓解負面情緒,也可透過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推出之【憂鬱檢測】APP,時時檢測自我情緒、評量心理健康狀況,若情況嚴重,請盡早尋求專業協助,走出裁員低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