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同事共處:我們能成為彼此分享生活的朋友嗎?|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與同事共處:我們能成為彼此分享生活的朋友嗎?

董氏基金會心衛中心同仁一起至宜蘭旅遊

你在工作中有好朋友嗎?許多人都害怕跟同事交心,大家彷彿只能在職場中戴著面具生活,但這樣真的是好事嗎?

根據一個美國求職平台Good&Co研究顯示:65%的員工與至少一名同事擁有親近的友情!該研究以4000多名員工與100多位雇主為對象,了解工作場合間的友情對員工有哪些影響。研究發現,與同事建立良好的友誼,可以幫助員工提高工作滿意度與參與度,有超過五成雇主認為員工間擁有好的關係,有助提高公司文化。

LinkedIn(一家美國商業導向的社交服務網站)總監Catherine Fisher認為,建立良好的關係很重要,可以使我們感覺彼此有聯繫,讓我們在工作中更有動力與效率。若你與同事建立穩固的關係後,無論是在尋求意見或分享回饋時都會更加容易。

研究指出,當員工越重視工作中的積極社交環境,可以獲得好的回饋。約三成六的員工表示,他們期待和朋友一起工作;31%員工認為友情可以使他們感覺自己更加強大且有價值感。若在職場中有好朋友者,對工作的參與度與效率可提高至原本的七倍!而孤獨的員工則傾向抱持負面情緒,對自身與工作團隊都有負面影響。有吸引力、友好的環境是聯繫員工彼此的關鍵,不會感到自己與其他群體有分離的感受。

與同事的友情不僅止於工作場合,近六成員工會在下班後與同事面對面互動,五成員工透過line、wechat、whatsapp等短信軟體互動,而超過四成員工則會使用FB、IG、Twitter等社群媒體相互交流,工作以外時間的相互支持,對多數員工而言甚為重要。

Catherine Fisher提醒,這並非表示我們無時無刻都要跟同事互動或分享生活,使得工作與生活無法分割,而是讓員工間擁有更多聯繫的機會,增長情誼。

管理者可以建立一個包容性的工作環境,不僅只是同階級員工間的互動,主管與部屬都可以培養公、私領域適當的連結,讓生活更有樂趣。Catherine Fisher提供幾個技巧,讓員工之間建立良好的友情且能保護自己的隱私:

1.別將對話限制於電子郵件或正式會議上

行走會議(邊散步邊開會)是LinkedIn文化的一部分,深受員工喜愛,因為當人們在散步時較能放鬆身心,可以有更開放性與創造性的討論。且因為不會有電話或電腦的干擾,使彼此更專注於討論中,提升之間的連結度。

2.關心同事的個人生活

我們可以在會議中花幾分鐘的時間,關心大家的生活。例如:你的同事常常在午休時間觀看體育賽事,你可以跟他聊聊運動類的話題;或是你的同事周末po遊玩的文章,可以問問她心得並相互分享。當你越了解同事的興趣嗜好,越能激發他們的熱情,拉近彼此的距離。

3.公開祝賀與分享

在社交媒體上讚揚或祝賀同事,可以鼓舞員工士氣。試想假如老闆傳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你,內容是讚賞你的工作表現,但若將同樣的話在公開網路平台分享,你的感受會有所差異。公開讚揚同事或下屬,無論是在社群媒體或在大家聚集的會議上,都能加強同事及下屬的自信,有助提升其認同感。

雖然職場會有競爭、升遷的壓力,使得許多人不敢與同事有太多互動,

但良性的競爭其實可以讓員工有更好的工作表現。

工作佔據生活大多數時間,因此若能在職場中找到志同道合、相互關照的好同事兼好朋友,相信能使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