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企業想要的人才?增加技能可提升競爭力!|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我不是企業想要的人才?增加技能可提升競爭力!

 

「學以致用」是每個人都希望達到的目標,但我們在「校園所學」與「工作技能」真的相符嗎?

根據美國學習之家(與大專院校、企業等單位合作,提供民眾各類教育課程)與Future Workplace(美國人力銀行公司)的研究顯示:1/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有責任為學生找到工作,但卻有超過七成的企業仍有職務空缺,其中近一半的人資表示原因為求職者不符合企業徵才的資格。

Future Workplace研究主任Dan Schawbel說明,美國企業想找到具備軟硬技能(戰略思維、管理、團隊合作、適應性、領導能力等技能)的人才是有困難的。儘管如此,74%公司只投資500美元在每位員工上作為教育訓練的經費。

Dan Schawbel認為,當企業抱怨大學教導的技能與實務有差距時,企業卻未投入足夠資金幫助員工學習與發展。若企業想保有競爭力,必須正視「理論」與「實務」間的差距!

找出差距

根據匹茲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目前缺乏企業所需與學生擁有技能間差距的研究,且雇主對求職者也沒有一致的期待。研究者Maryott博士表示,透過研究發現,學生欠缺軟技能,包含書面和口語表達、批判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等。

許多技能的差距存在特定行業,因此在該領域中教育、學習及實際操作是重要的,但許多企業並無此觀念。

美國學習之家副總Jeremy Walsh指出,超過1/3的受試者不清楚自己具備與企業所需的技能差距。最難找到的是具備技術與管理技能的人才,可能因為將軟硬技能混淆,會造成「企業」與「畢業新鮮人」的技能差距。

與大學合作

彌補技能差距的好方式之一為企業與學校合作,設立有價值的課程,對學校與企業都有利,但超過四成的企業並沒有這麼做。

Schawbel提醒,大學與企業間須加強合作關係,以利雇主能依據企業的需求設計課程,幫助學生培養相關技能。當學生擁有合適的技能,企業能加速找到人才,學校也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率。

Maryott也提到,老師不能每年都教導學生一樣的內容,應根據市場變化與需求重新調整課程內容,甚至有些課程應視市場需求而刪除。Schawbel建議,人資可以與學校的校長、院長聯繫,討論企業徵才的條件,作為校方設計課程的參考。

提高現有技能

許多雇主相當在乎教育訓練的預算,但其實企業可以不必浪費資源教導員工接受一套全新、與職業相關的技能,應該從員工已經具備的技能著手,並以增加更多技能為未來目標。Schawbel表示,目前美國有高過600萬個職缺,技能的差距不利於企業業務的提升與創新。企業應以培育員工更多技能作為彌補之間差距的方式,而非將員工、畢業新鮮人視為不符合職缺條件找,進而投入大量資金重新教導一套新的職場技能,反而更加浪費資源。

「求職者具備的能力」與「企業所期待的技能」差距始終是許多畢業新鮮人剛找工作可能遇到的壓力源。工作熊建議除了企業與學校有更多產學合作,學生也能多爭取實習、打工的機會,或者瀏覽人力銀行所開的職缺條件,了解自己能提升哪些技能,增加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