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STOP-自殺的警訊|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自殺STOP-自殺的警訊

認清自殺念頭的關鍵時刻

很多自殺者的家人總是在遺憾發生後,才後悔沒有警覺到對方釋放出的訊息,而不停的自責「早知道---」,與有自殺傾向者相處,到底可不可以「早知道」?自殺可以預防嗎?有什麼線索可以提供周邊的人注意?

認清自殺念頭的關鍵時刻

以六大易採取自殺行為的個性為前提,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主任徐西森分析有六個重要關鍵時刻,容易出現自殺念頭,值得注意。

■自我獨處時
「分析所有自殺成功者,有個共通點,自殺現場通常沒有別人,」徐西森表示。這意味著,在最後一刻,很可能因為找不到求救資源,對自己或這個世界完全絕望,因而自殺。

■觸景傷情時
回到令人傷心的現場,例如好幾年前日本廣島事件,罹難者家屬前往原彈爆發現場憑弔,瀰漫濃愁哀傷情緒,易誘發親人自殺念頭。又如921大地震,生還者回到敗破家園目睹倒塌的房子,想到家人都死了,很容易誘發自殺企圖。有些遭受情傷者回到初戀的地方,一時悲從中來,想不開。

■意氣用事時
青少年很容易因為跟爸媽吵架,一時缺乏理智,碰出:「我死給你看」這類的話,最後真的去做。或被父母甩耳光,一氣之下說,我去死算了。「不要小看這種意氣用事的時刻,年輕人血氣方剛,很容易任性而為,」徐西森提醒。 「我青少年時期多愁善感,覺得自己最可憐,想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那就是自殺,」徐西森坦承表示,當年自己也有過類似想法。

■情緒低潮時
處在孤獨、憂鬱、失戀、絕望的低潮,很容易誘發自殺想法。

■季節交替時
入冬時節,老年人死亡比率多,除了身體因素,好比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之外,「因為人體抵抗外在季節變化的能力減弱,情緒容易不穩,誘發愁緒,」徐西森特別指出,不要忽略季節轉換對情緒的影響。

■逢年過節時
人們在一些重要特殊節日時,似乎顯得較為脆弱,譬如情人節、結婚週年紀念、生日等,很容易聯想過往回憶,交織成複雜情緒。 如果你周圍有朋友曾出現自殺想法或正值人生低潮期,以上這幾個關鍵時刻,更要主動關懷,陪伴與支持。

當親友不經意透露自殺念頭時,有時難免會揣測:「他到底在威脅我,還是真的想走上絕路?」尤其男女朋友吵架,當女生揚言要自殺時,男生免不了會想,她說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藉此逼我回頭?等等。

針對這點,徐西森以嚴肅口吻強調:「永遠不要去揣測自殺者背後的原因,或視為是一種人際關係手段,要當之為對方真正想自殺,這樣才不會輕忽或激怒、嘲笑他。不論他說的是真是假,他正在發出求救訊號,我們要關心所有有自殺意圖的人。」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

意圖自殺者在採取行動之前,通常會出現一些特別的行為,我們可以留意這些自殺警訊,多一份觀察,多一些預防,即可少一點悲劇產生。 徐西森從社會指標以及個人言行兩部分,指出一些重要的自殺警訊。

社會指標方面:
■性別:
根據統計,女性的企圖自殺比率比男性高,男性的自殺死亡率比女性高高。
■年齡:中年人自殺比率高,尤其中年失業者。
■婚姻:統計分析,未婚、獨居且個性極端脆弱的人,自殺比例高。
■工作:無業、失業者自殺比率比有工作者高出許多。

■過去有自殺史、精神病史、家族史:
家族親人中如果常有人自殺,孩子容易受到感染,在成長歷程中多少有些陰影,「從小看多了親人自殺,對生命容易產生懷疑,」徐西森提醒。
■自殺的方式:通常採取跳樓、持槍、縱火、上吊等自殺方式的人,自殺死亡的機率高。如果採取割腕、服用安眠藥,通常屬於意圖自殺的比率較高,這類型自殺方式不易成功,卻代表他們已發出強烈警訊。 個人言行方面的警訊: 除了社會指標,更顯而易見的是個人言行方面,當出現一些異樣現象,必須更為提高警覺。包括:
■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 
「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的人,已經在試探並且發出電波,如果還是得不到關心,可能真的採取行動,」徐西森分析,自殺意圖強烈的人有兩種極端,一個是幾乎不說,直接死給你看,另外就是經常嚷著要自殺。這都是重要警訊。 
■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
觀察一個人突然生活上出現大轉變,好比以前喜歡吃的東西,現在完全不想吃,以前喜歡打電動或從事的活動,現在根本提不起勁,甚至變得排斥,這也是一種警訊。
■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
譬如好端端的突然安排家裡寵物的去處,將心愛的項鍊送給別人,把孩子送到親戚家長住等等。
■出現反常的現象與觀念
一個原本樂觀積極的人,突然個性轉變為消極悲觀,看任何事情都很負面,可說是重要警訊。 
■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
長期低潮沮喪,常常出現灰色言論,老覺得別人不關心自己,自己在這世界上好像沒有任何意義,把自己封閉起來,鑽牛角尖。

 

自殺獲救者是否還會再自殺?

究竟自殺獲救者還會不會再度自殺,徐西森指出有兩個指標可以觀察:
自殺的誘因是否存在?
譬如原本導致他自殺的課業壓力是否存在?情感傷害的因素排除了沒?如果自殺誘因不存在了,通常不會再度自殺,萬一這些誘因仍在,獲救者清醒後,可能依然萬念俱灰,還是會導致自殺意圖。

自殺的理由是否不在?
好比原本想報復的對象不在了,經濟問題解決了,當自殺的理由不存在之後,獲救者也不會再自殺了。 「當第一次自殺被救回來後,生活上我們要給予對方充分的支持與關心,較能防止自殺行為再度發生。如果又發生第二、三次自殺,尤其第三次之後,容易形成習慣性自殺,」徐西森叮嚀。

給予支持陪伴期間,有些話絕對不能說。
例如「妳以為妳去死我就怕你啊!」、「有本事你再死死看啊,沒有人要救你了啦。」等等具有刺激、攻擊、侮辱、嘲諷或消遣的話。

青少年自殺警訊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通常已有自己的主見,卻未必事事考慮得很週全;希望得到大人的關心,卻又不希望受到約束。在這段邁向成熟的過程中,一碰到挫折就會鑽牛角尖,國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輔導室老師李玉美,以其20餘年的輔導經驗發現:「中學階段的孩子,任何事都可能想不開。」

功課不好固然會讓孩子覺得難過,可是表現優異的孩子也同樣有煩惱,引發年輕人憂鬱、甚至於想不開的原因真的很多,如感情因素、父母吵架、擔心自己的外貌等等。在學校裡,為了讓學生遇到問題時有求助的對象,設置了專任老師、教官、輔導老師等三層防護網,作為支持系統;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校園內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被求助的對象,從校長、主任、老師到警衛、合作社阿姨,生活環境中可能碰到的人都可能成為幫助同學的人,李玉美一再叮嚀同學的一句話是:「碰到事情時,就去找信任的人求助!」

儘管學校內有這麼多人可以求助,不過,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同學,往往才是察覺學生有異狀的第一線觀察員,李玉美老師表示,當週遭同學出現一些特殊狀況時,就要特別注意,例如:
1. 作息開始混亂。
2.
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反差行為,像是平常很安靜的人變得很聒噪;平常磯磯喳喳的人忽然不愛說話
3.
常常請假,這是逃避現實的癥兆。


以上是比較容易察覺的情況,另外有一些潛在的跡象也不能忽略,李玉美提醒說,當發現同學在塗鴉時出現負面的字眼,或是送你一些東西,要你留作紀念好好保管,這是要say good-bye的前兆,這些潛在的行為都是好朋友才可能察覺到,一定要細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