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預防勝於治療,挽救校園危機,就從心理健康教育開始|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活動】預防勝於治療,挽救校園危機,就從心理健康教育開始

心理健康連署團體代表(從右至左依序為: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田秀蘭、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柯慧貞、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林聯章、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李宏鎰)共同呼籲整合校園心理健康資源地圖。

 

預防勝於治療,挽救校園危機,就從心理健康教育開始

       跨單位合作,擴大心理健康資源地圖,是提升校園心理健康的第一步!4日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台灣精神醫學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與董氏基金會等共68個相關心理健康團體,共同於台北實踐大學舉辦之「2018 年心理健康促進聯合研討會: 從邊緣到主流-校園心理健康促進實務」,現場數百位校園心理健康實務工作者齊聚一堂,分享自身實務經驗與提出建言。   

       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引述一篇發表於哈佛精神醫學評論期刊的研究指出,推動校園心理健康促進方案能對兒童情緒、行為及學業成績產生正面影響,且適用於不同的文化及教育體系。在美國、澳洲、英國及歐洲、南美多個國家都已有多所學校規模化實施校園心理健康促進方案,甚至有些國家已將其制定為政府推動政策。

      他提醒,校園生活中不應只注重在校課業,關於未來的生活當中許多相關的議題,都可以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始。期望透過民間團體的努力,讓政府能夠借力使力,建立學校心理健康資源地圖,提供教師及家長了解如何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環境的方式及校園提供的心理健康資源。 

       特別出席的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科長詹金月指出,衛福部將心理健康政策的重點由「次段」與「三段」預防轉變為「初級」預防,為強化全民心理健康,提供「心快活」學習平台、社區心理健康駐點及安心專線等服務。她呼籲心理健康應融入所有政策,透過跨部會整合強化社會安全網。   

       多名心理健康連署單位代表也來到現場分享校園心理健康促進實務經驗,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柯慧貞說明,臺灣缺乏本土性調查資料,建議透過國內調查結果轉化為校園方案及相關教材,提升安全健康的使用網路行為。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強調青少年時期的拒學、憂鬱、焦慮等症狀常被否認或隱匿,導致延誤治療。期許學校老師、家長對心理健康有正確認知、去汙名化,幫助有需要的孩子即早治療。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田秀蘭認為,透過舉辦專欄、各式活動及校園講座、跨領域整合,往輔導人員精進專業知能,成為學生第一時間傾訴、尋求的對象。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李宏鎰分享成立「哇賽心理學」網站,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將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化,吸引大眾關注。他呼籲強化校園情緒相關課程,達到真正落實。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林聯章表示,青少年成長過程需要被了解、理解,建議老師與家長幫助孩子找到自信、適應學校環境,擁有良好心理彈性。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現在已有部分學校將校內空地轉為長照據點,提供學生學習同理長者的機會。她也提醒應整合心理健康資源,提出BMI(Be-friendMindfulnessIdentity),將心理健康指標具體化。   

       參與本次研討會的各心理健康團體代表對於校園心理衛生議題共同提出幾點建言:一、提供更多元的情緒教育教材,二、提供老師自我成長的機會,及對心理健康促進的認識,三、網路安全的使用,及如何善用網際網路及社群,也是心理衛生促進的一環,四、教導家長認識孩子的心理健康課程(所有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四分之三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出現的)。   

       會議第二日分享內容含括整個三級預防機制,像是陳貴柱臨床心理師的「建立學校與醫療之三級預防網絡」、臺北市立中崙高中吳惠倩輔導老師的「媒體中社會案件報導對國中生情緒之影響」、黃揚文臨床心理師的「大專校園中的自助助人:NTU PEERs計畫」、洪菁惠助理教授的「敘說正念團體與自我療癒經驗」、顏正芳醫師的「同性戀與性別不符常規知兒童青少年遭受霸凌所造成之影響和預防介入」、陳質采醫師的「校園中的特殊學生的精神健康與心理健康促進」,提供現場教育工作者不同的思考方向與實務經驗。也歡迎心理相關團體持續關心及加入心理健康促進的單位連署。

 

現 場 剪 影

主、協辦單位代表於所有連署單位LOGO牆前高舉心理健康標語及象徵68個連署團體的字樣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