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 非老化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老年憂鬱 非老化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全台60歲以上人口已達445萬,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在2030年將成為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以此推估,台灣約有31萬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但就診率卻相當低,因此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合作推廣老年憂鬱防治,今(28)日舉辦說明記者會,發表台灣首部老年憂鬱防治短片,提醒民眾關懷身邊長者,別輕忽老年憂鬱症!
即早預防,提升就診率。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董氏基金會長期從事憂鬱防治工作,在2010年的調查中發現,平均每10位成年人就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所有年齡層中,罹患憂鬱症比例最高者為老年人,且65歲以上人口自殺率居高不下,這是人口老化問題中一大隱憂。今年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合作推廣,讓民眾了解老年憂鬱症的重要以及目前的現況。後續將提供多元資源,透過不同管道傳播,提升民眾對老年憂鬱症的認知與就診率。信義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林信和則說,信義公益基金會推出「信義不老年代計畫」,藉由提供友善的居住環境、骨質密度檢測服務與老年憂鬱防治推廣,關心老年人身心健康,讓老年人能活出快樂與自信,老年不一定等於長照。他也希望透過與董氏基金會推廣老年憂鬱防治計畫,帶給台灣高齡者更快樂的生活環境。的生活環境。此外,將邀請信義房屋的員工進入老人安養中心,實質的給予情緒支持,陪伴身邊的長者,說說故事聊聊天,讓效益更快擴展。
老年憂鬱易隱藏,碎念、身體不適為警訊。精神科醫師也是民報董事長的陳永興說明,老年憂鬱症是漸進式的,通常以身體不適、不安、失眠或易早起,且覺得一天漫長、持續碎念、出現自殺想法顯現,但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外顯憂鬱情緒不常見,多數人會以為是「一般老化現象」,忽略可能是老年憂鬱症作祟,其中又以男性長輩的就診率更低,因為其常用掩飾的方法忽略。他強調,憂鬱症只要提早發現,是可以治療且恢復角色功能的疾病。老年人往往對看精神科有所抗拒,陳永興建議,照顧者可以就老年人表示的身體病痛引導他們就診,就能做到初步診斷。他也提醒家人多陪伴及觀察身邊長者,避免他們產生不受重視或被忽略的感受。
建立支持管道,老年生活也快樂。知名資深演員陶傳正受邀演出全台首部老年憂鬱防治短片〈生日不快樂〉,他說,三十年前自己經營的公司面臨狀況,自己因此很低落,不想出門,不想看到任何人,成日躲在房裡看書,但他覺得那是自我療癒的一種方式。他說治療憂鬱症的關鍵在於有沒有發現自己罹患憂鬱症,如果知道自己不對勁了,就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並多找朋友聊聊,不要悶在心裡,太過於壓抑會讓自己生病。他認為每個年紀都一定會有那個年紀會遇到的困難及問題,最重要的是有支持管道,心情不好時,就找人說說。他說:快樂不難,就是不鑽牛角尖、做想做的事情,沒有完美的生活反而很快樂。
短片執導的林君陽導演說,此次用戲劇的方式呈現老年憂鬱症議題,希望讓觀眾直接了解這是家中長輩可能都有的現象,可以直接和自己照顧長輩的經驗連結。他自己對劇中最有感覺的畫面是-主角抱著吉他在沙發睡著了,雖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潛在的訊息是一種提醒,要更關心長輩身體或心理狀態,也許這就是老年憂鬱的警訊。
即日起〈生日不快樂〉老年憂鬱防治短片可上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www.etmh.org觀看,同時可透過全台信義房屋門市、全台醫療院所精神部、農會家政推廣部、樂齡學習中心、長期照護管理中心、老人文康、福利服務中心、或老人相關服務團體索取老年憂鬱單張及老年憂鬱非老化海報,亦可至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洽詢。
更多詳情可上華文心理健康網 www.etmh.org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