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憂鬱症盛行率為各年齡之冠,就診率不到1/10!|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老人憂鬱症盛行率為各年齡之冠,就診率不到1/10!

老人憂鬱症盛行率為各年齡之冠,就診率不到1/10
「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是警訊,當心家中老寶貝成憂鬱患者沒人知!
 

重大節日、季節交替之時是憂鬱症好發的時機 

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表示,董氏基金會過去幾年針對不同族群進行憂鬱情緒的調查發現,像是2010年發現有11.8%的民眾、2011年發現有18.1%的國、高中職學生以及2012年發現有18.7%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另根據WHO在去年公布的數據推估,憂鬱症的盛行率為5%,以此換算全球將有三億五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台灣則有近115萬人。季節交替本來就是憂鬱症好發的時機,農曆新年即將來臨,闔家團聚之際,必須特別注意有憂鬱情緒的人,特別是老年人,老年人由於大多時間待在家裡,與青少年或上班族相比,能見度較低,孤獨感很可能會特別加重,因此董氏基金會與羅東聖母醫院、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共同召開呼籲記者會,提醒民眾除了關心家中長者身體上的健康外,也要注意是否出現憂鬱症的警訊,並呼籲台灣老人憂鬱醫護品質要再升級!

老人憂鬱易隱形,就診率不到盛行率的1/10!老男人最愛ㄍ一ㄥ! 

羅東聖母醫院陳永興院長提醒,老人憂鬱症是漸進式的,他以自己母親的例子說明,他的母親也是初期出現身體上的不適的症狀,像是腸胃不適,並出現焦慮不安、睡不好、記憶變差,初期以為是一般老化現象,但一直持續抱怨,後來她向陳永興說,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他警覺不對勁,帶去就醫診斷為憂鬱症,經治療後已改善。他強調,憂鬱症老年患者外顯的憂鬱情緒不常見,因此很容易被家屬誤以為是「老化」或「老番癲」而忽略!根據羅東聖母醫院統計近三年老人因憂鬱症就診的比例,約只佔全體的1.3%,不到盛行率的1/10,可見多數老人正飽受憂鬱困擾而未積極獲得適當的照護。值得注意的是,男性長輩的憂鬱症隱形症狀更為明顯。   
依盛行率而言,老人憂鬱症的男女比例應該是相當的,但根據羅東聖母醫院老人憂鬱就診資料顯示,就診的男性長者只占相關就診人數的兩成三,顯示老男人很愛ㄍ一ㄥ,常用掩飾的方式去忽略,其憂鬱症隱形症狀更為明顯!隨著科技發達,商品逐漸3C化,逐漸缺少親老的環境、支持的系統,社會必須要營造一個友善的環境,讓老年人更願意踏出家門。

「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是老人憂鬱症的三大警訊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常務理事指出,一般人常見的憂鬱症狀大多為情緒低落、沮喪、動作緩慢甚至有自殺的念頭,臺灣人口老化嚴重,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1%,達260萬人,用研究上最保守的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長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老年人的憂鬱症特點則以身體化來表現,「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是老人憂鬱症的三大警訊。身體化表現常被誤認為內外科的疾病或是老化現象,但其實是腦部迴路受損而引發憂鬱症,因此當家中長輩動不動就喊累,或者經常抱怨這裡痛、那裡痛,很多事情都記不得,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就要注意是不是罹患了老人憂鬱症,也要主動詢問老年人的心情為何,引導他說出內心的話,情況嚴重時需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搭配藥物來進行治療。

不只讓患者本身深受困擾,家庭照護者也會受到影響

老人憂鬱不只讓患者本身深受困擾,家庭照護者也會受到影響,羅東聖母醫院翁靜宜護理師分享長期照護憂鬱長者的經驗:「照護者往往身兼數職,又長期肩負著患者的生理與醫療照顧重擔,所產生身心的負荷,若沒有調適好,很容易出現疲憊、哭泣等憂鬱情緒。」在協助家庭照護者的諮商過程中,會看到他們因長期照顧病人而造成健康和情緒受損,對憂鬱症一無所知,不知道該如何幫助患者而感到害怕,甚至出現輕微的憂鬱傾向「只要講到憂鬱患者的照護過程,身心感到極度疲憊,而莫名地哭泣」。提醒照顧者需多加認識憂鬱症,勿將患者情緒內化在自身上,要適時紓解及善用資源。

全身喊痛查無病因,原來是憂鬱症在作祟!

80歲阿玉阿嬤抱怨全身不舒服有1-2個月,問她說哪裡不舒服,她會說頭痛、頭暈、想吐、吃不下東西。阿嬤本身有高血壓,原本擔心身體不適是高血壓惡化造成,但檢查血壓一直都很正常,另外進行腸胃科門診檢查,也都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護理師在訪談過程中,曾聽到阿嬤說:「反正現在也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乾脆拿神明祖先牌位去跳海。」才發現阿嬤有輕微憂鬱症。目前阿嬤已接受一年的心理諮商,病情大有改善。除了關懷家中長者外,其家中沒有支持系統的獨居老人也需特別留意,罹患憂鬱症機率較高。   

老人憂鬱症的問題對患者本身、家庭及社會都是相當大的負擔,因此羅東聖母醫院、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及董氏基金會,也再次呼籲全民一起關注老人憂鬱症,並齊聲呼籲台灣老人憂鬱醫護品質再升級,建議民眾透過「老人憂鬱照護分級」原則,幫助憂鬱長者選擇適當的照護所在,才能真正解決患者的問題與家屬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