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性的身體疼痛,讓女性心理健康狀況變更糟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母親節將至,關懷母親或身旁其他女性朋友,除了送禮表達外,多點詢問和觀察,注意母親或身邊女性是否經常有身體疼痛、及因身體疼痛所引發的負面情緒。國外統計資料,平均每十位女性就有一位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常見症狀包括長期嚴重經痛、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甚至導致不孕症的發生,是臨床上發生率最高的婦科疾病之一。今年一篇發布於《今日醫學新聞》的文獻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狀產生的慢性疼痛會讓女性較易產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健康病症。
在研究者彙整往年數篇的研究報告,均得到相似的結果,在2009年以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104名女性為對象發現,86.5%的人出現憂鬱症狀、87.5%則表現出焦慮;2015年中調查166名患者生活品質、負面情緒及可能的精神病理學合併症,她們的憂鬱、敏感性及恐懼焦慮均高於沒有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於2017年文獻中進一步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可能不容易被診斷出來,使得患者多年來一直生活在無法解釋的慢性疼痛中,間接對她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一項2018年整合分析也顯示,症狀以盆腔疼痛為主的患者,憂鬱症發病率明顯較高。
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引起的疼痛感、長期反覆求診、治癒造成的身心煎熬、自尊心受損或負面的身體形象等使患者心理上也受到影響。醫學上雖尚未釐清是否這疾病對腦部情緒管控有直接生物影響,不過慢性疼痛與憂鬱症間的相關已證實有生物學上的因素。他說在臨床上有遇過因婦科疾病求助或由婦科醫師轉介的患者,呈現症狀有憂鬱、焦慮與失眠等。劉嘉逸建議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應盡快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進行相關的對症治療來減輕疼痛,也可參加病友/自助團體,從患有相同疾病的人中獲得相關身心健康知識、改善方法及情感支持、減少孤立感。不過若仍有憂鬱或焦慮症狀,建議同時接受心理諮商或改善情緒的藥物治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是探討數篇文獻得出的結論,憂鬱及焦慮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最常見的疾病,而子宮內膜異位症引發的症狀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必須請假無法上學、上班、取消與朋友間的聚會,或因症狀而放棄親密關係,都會導致心理健康狀況變得更糟。她說東方女性對長期慢性疼痛通常會採取忍耐,或當成為不可抗力的因素,容易久而久之變成需要旁人長期體恤的特殊形象,對其能力表現也容易被標籤化。
葉雅馨建議女性朋友,首先針對疾病要確定病因,並作正確專科的處置,讓疼痛減輕甚至消失;其次是建立一個自我照顧的概念,針對因疾病引起的心理狀態來處理,像尋求專業諮商、好友或另一半的支持;最後回頭檢視自己因疼痛對許多事物沒興趣或避免去做的情況,別讓他人對你的負向看法持續存在,對於旁人長期的支持,也應適當表達感謝之意,他們並不理所當然無止盡的體恤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