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治療失眠,有助預防自殺!|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新知】治療失眠,有助預防自殺!

   「世界自殺防治日」即將到來(每年的九月十日),而自殺到底能不能預防?根據一篇2017年6月刊載於《臨床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治療失眠有助於改善情緒健康,降低自殺的發生。

       該研究由史丹佛學醫學院進行,以50位年齡1823歲,過去或近期曾有自殺意念的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一星期的睡眠監控,結果發現,睡眠問題是受試者未來幾週中自殺想法加劇的警訊,其中學生就寢及起床時間的變異量是特別重要的警訊。研究者控制了憂鬱程度、酒精和藥物攝取及受試者初期的自殺症狀等變項後,睡眠問題和自殺想法風險增加仍存在相關性研究也發現,在入睡時呈現顯著變異量的學生,出現較多失眠和做惡夢問題,這兩種睡眠問題皆能獨立預測更多的自殺行為。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任暨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李明濱表示,自殺成因是多元性的,通常在重大壓力或嚴重困擾下,產生絕望、衝動,覺得跟世界沒有關聯而形成,與失眠、焦慮、憂鬱、自卑及人際問題也很有關聯。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口有30%出現睡眠問題,民眾多自行服用安眠藥,他提醒若治療不當,易造成情緒失調、記憶力下降、過度飲食及藥物依賴的情況,建議民眾當失眠已對身心造成影響,應就地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輔以行為治療及放鬆治療。他表示,自殺危險因子中失眠為最容易發掘及有效治療的問題,建議醫師可將失眠作為主題,與病人進行初步的關懷與討論,以「123轉介」的方式,即時提供協助與資源以降低自殺風險。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證實睡眠問題會惡化年輕人自殺的想法,它提供自殺防治一個有利的線索,相對於其他心理疾病,睡眠問題並沒有被汙名化,大部分的人不避諱公開討論,它的易觀察及可預測性,為自殺防治的一大助力。她說明,多數人都曾有睡不好的經驗,昨晚或連續兩三天睡不好,都會影響到白天的情緒,產生易怒、急躁、專注力下降,甚至有衝動的傾向,若此時有不好的意念閃過,常常容易因此而釀成遺憾。而睡眠問題及自殺意念為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從過去的研究顯示,有15%的憂鬱症患者因自殺而身亡,憂鬱症的九大症狀中睡眠問題是最容易被察覺的,她建議師長可將睡眠當成一個課堂討論的議題,帶領孩子腦力激盪,思考如何維持好的睡眠,例如不因讀書、打電動、看電視而晚睡等,並每天關心孩子的睡眠狀況,藉由孩子從睡眠的多寡、規律的情形,瞭解他的問題並協助解決,她也提醒家長,當發現孩子有睡眠問題,影響生活作息或是食慾甚至是學習時,可積極與孩子討論改善的方法,不要忽略睡眠警訊及產生的心理相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