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憂鬱及焦慮 效果優於常規治療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根據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內容,一篇發表於《一般內科學會年會》的研究指出,「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結合「網路支持團體」方案比憂鬱和焦慮症的常規治療有效。
此項研究由匹茲堡大學「行為健康和智能技術中心」主持,以704位年齡介於18至75歲的憂鬱與焦慮症患者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為三個組別-接受8個時段「擊敗憂鬱-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組、接受全天密碼保護的「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與「網路支持團體」服務組、接受基層醫療醫師常規心理衛生照顧組。研究結果顯示,83%被編入「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接受服務,平均完成了5.3個治療時段。77%被編入「網路支持團體」的患者至少登入該網站一次,而46%的人至少發文或評論一次以上。六個月後,參與「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在情緒和焦慮症狀上有明顯改善,完成「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愈多次者進步愈多。結果亦顯示,同時編入「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與「網路支持團體」的患者與僅編入前者的患者在情緒和焦慮症狀的改善程度相似,而參與較多「網路支持團體」的患者症狀改善更多。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劉嘉逸表示,認知行為治療對焦慮、憂鬱的療效已有科學實證,其對於輕度焦慮憂鬱患者療效不亞於藥物,可能優於一般門診的簡單診治;但對中重度焦慮憂鬱患者僅為輔助功能無法取代藥物。他強調,認知行為治療中,個案的自我練習非常重要,故網路及電腦可以有較大的功能,但治療過程的臨床判斷、治療策略的修正及人性關懷是現階段電腦無法取代的,不過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越來越強大,有朝一日或許可以取代,有待後續觀察。他也提醒上述研究僅為會議中發表的論文摘要,解讀此研究需留意個案的嚴重程度以及內文的常規治療的定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個研究結果帶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特別是參與較多網路支持團體的患者的改善情形較多。未來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依賴網路、3C產品甚至人手一機,開發心理健康促進網路平台,利用新科技協助焦慮憂鬱問題的解決是必要的,因為線上協助有幾個特性-立即性、便利性及匿名作用。董氏基金會向來也鼓勵線上支持系統,如情緒篩檢、心情頻道聊天室以及留言版,讓民眾能夠善用相關的協助支援,但別忘了線上支援只是一個媒介,如果在 Line、FB…等社群網路或是相關支持系統,當發現有朋友需要立即的協助、或者更多關心,別忘了實體上或生活上的實際協助或通報。我們不應該只依賴網路,因為匿名的作用讓問題有可能被誇大或隱藏,如何更了解網路平台對心理健康促進的效果,需更多方面的研究證實,而在此之前仍不要忽略對焦慮與憂鬱相關現象實際就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