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會用視訊和人互動的老年人較不憂鬱?!|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新知】會用視訊和人互動的老年人較不憂鬱?!

即將邁入月底,家家戶戶正忙著大掃除、採買年貨,準備迎接農曆新年。除了與親戚團聚外,也不忘與他人互相聯繫,恭賀新年。在科技不斷創新的世代,衍生出多元的通訊方式,而年長者也願意學習新科技。國內學者發現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有超過五成使用LINE;另國發會於2018年《縣市高齡發展力指標》報告指出,有51.5%年長者每天上網1~4小時。根據一份201810月發表於《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使用視訊通話系統(SkypeFacetime)的年長者,其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是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者的一半。

此次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技大學團隊進行,研究對象為1,424名美國年長者,平均年齡64.8歲,選自於全國性《健康及退休研究》中2012年完成科技使用問卷的受訪者,兩年後接受追蹤調查,其多項調查中包括詢問憂鬱症症狀。結果顯示,使用像電子郵件、即時訊息及社群媒體平台(Facebook)之受訪者,與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的年長者相比,憂鬱症狀上呈現相同比例;進一步調整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本身有憂鬱症傾向及教育水平),發現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約是未使用者的一半。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明,這份研究再次呼應兩個重點,第一「社交參與」會促進憂鬱指數下降;第二「孤獨」會增進老年人憂鬱的發生,因此如何減少孤獨,增進人際互動是預防憂鬱的重要課題。台灣早期開始提供社區送餐服務,對年長者而言不僅三餐受到照料,而是有人開始關心他,願意陪伴一起聊天,就能有效改善憂鬱情緒。時代的演進,增加他人互動的方式也多元化,她建議,無論因工作或學業等而離開原生家庭的民眾,不妨用視訊通話與家中的長輩聯繫,不僅聆聽到聲音也看到肢體語言,與打電話、傳簡訊相比,更有真實感,同時也能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蔡佳芬也提醒,不單是使用或觀看就能減少憂鬱,而是要有「交流」,與他人互動才能有效避免憂鬱的發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因應時代的轉變,家有年長者,可協助他們學習新的通訊方式,只是需依他們的年齡用不同的方式教導,年齡越大者,考量反應及記憶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她建議可依循下列步驟來進行:第一)﹑將載具(手機、ipad..)設備設定好,例如有視訊功能的LineSkypeFacetime,先下載並設定帳號;並傳達給他們使用方便性與容易性的概念,操作就像一般看電視轉換台或量血壓一樣。第二)﹑讓對方感受到當中的樂趣,增進使用的動機,想到就應用;第三)﹑提供機會讓年長者反覆操作,過程中可主動詢問是否有操作上的疑問,同時稱讚及鼓勵去嘗試,於一旁陪伴他們學習,不定時地實際撥打視訊通話給年長者。以Line為例,除視訊通話外,可教導基本的功能:像閱讀他人訊息、教他們使用貼圖回應(設定時即先下載一些有趣的貼圖)…等,讓年長者多參與及增加互動,從中享受樂趣。

葉雅馨提醒,無論是Line或其他視訊通話系統,都可超越空間的限制,與他人的距離感也消失。年節將近,如有遠在他方的親朋好友,除了電話問候,不妨來個視訊與長輩們聯繫、保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