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跑步」,兒童青少年至少每週多增加25分鐘運動量|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玩「跑步」,兒童青少年至少每週多增加25分鐘運動量

玩「跑步」,
兒童青少年至少每週多增加25分鐘運動量

教育部體育署和董氏基金會自104年4月起於各級學校推廣大跑步計畫,多元化的活動方案,包括「樂跑大富翁」、「一起參加奧運吧!」、「Run遊奧運尋寶記」、「樂跑四季-Run遊臺灣百岳」等,讓兒童青少年對跑步的看法從怨聲載道變自動自發。教育部部長潘文忠表示,依據「跑步大撲滿」平台的統計數據,從104年3月平台正式啟用至今,平均每個月超過三萬人次登錄里程,比較104年跟105年3月至10月數據,平均而言,同學從每月慢跑約18公里提升至兩倍36公里,每位同學的跑程每周增加4.5公里,若以跑800公尺約需4.5分鐘計算,同學的運動時間相當於至少每周多增加25分鐘。他建議家長、老師多利用教育部提供的資源,鼓勵及陪伴孩子參與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玩跑步,紓壓又增進情感!董氏基金會常務董事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顧問醫師胡維恆表示,根據芬蘭及冰島的研究,運動是協助孩子面對壓力的關鍵,久坐的孩子面對壓力情境時會比活動量大的孩子分泌更多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高度參與運動的青少年較不憂鬱。從董氏基金會過去的調查也發現,越覺得自己需要運動、越不喜歡運動、運動時間與運動量較不足、越不常和同學(朋友)一起運動者憂鬱情緒越明顯。而同學不運動主要原因是「找不出時間運動」、「沒人陪我一起運動」、「運動很累」,歸因總結是「不好玩」!他建議同學們跑步時可結合趣味元素,例如邊跑步邊玩剪刀、石頭、布!而且邊跑步,邊和同學互動,讓跑步可以更好玩。

樂跑秘訣-「問、賞、趣」校內推廣跑步運動模組有成的臺北市成德國中體育組長劉兆遠分享,以往要同學用跑步暖身,同學會以幫老師做事、上廁所、身體不適…等理由逃避、偷懶。開始實行課間跑步模組「跑跳蹦」方案後,同學可以選擇邊跑邊跳,或是跳完再跑,對他們來說,跑步變好玩了。他說,自己引導國中孩子跑步的秘訣就是「問、賞、趣」,問-體育相關的問題引起同學興趣,例如羽毛球的毛有幾根?賞-給予獎勵機制,例如參與跑步表現優異的班級可以穿便服的方式增加班級向心力,趣-設計有趣的方案,例如跑步模組、擲骰子或是請各班自訂跑步目標…等。現在同學一到慢跑時間都興奮的跑來問今天要玩什麼。此外,他也提醒,不因孩子有特殊身體狀況而不讓其參與運動,例如校內有孩子得到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參與跑步,他就讓其透過走外圈的方式,使同學仍有參與感而不覺得自己特別。

最佳跑步禮!我國職棒好手林威廷也特別到場,公佈同學最喜歡的三項跑步運動方案-「超越自我、拳力相挺、神秘領跑者」,和現場學童一起玩「跑步」。從小學開始投入棒球至今的林威廷表示,小時候他也覺得跑步很無聊,因為教練就是叫他們一直跑一直跑。他笑說,但這是訓練必經的過程。如果放棄了就不會有現在的自己,同樣的事情重複進行都會讓人覺得很無聊,所以可以趁著跑步時想些有趣的事,例如他跑步時會想著等一下要吃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像是跑完步去傳接球、打擊練習、玩遊戲…等,不知不覺就跑完了。現場林威廷與劉組長分別和學生組隊,進行趣味競賽,奮力奔跑,場邊學生們熱情地加油打氣,氣氛相當熱鬧。

因應耶誕節的來臨,活動現場來賓也為同學帶來健康與快樂的特製化禮物,提醒師長陪伴孩童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就是最好的耶誕禮!


更多跑步紓壓資訊,可參考教育部體育署及董氏基金會設計的「跑步運動模組教案」,及上活動官網(www.run99.org)查詢。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