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的人易憂鬱?!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憂鬱症在生命歷程中影響了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並與日常生活功能及工作能力受損有關。根據一篇發表於《生物醫學中心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感到孤單」和「不被滿足的情緒支持」與憂鬱症的發生有高度相關。「蠻孤單」或「非常孤單」的人,其憂鬱症發生率則遠高於「不感到孤單」的人。
一些臨床研究指出,憂鬱症的預測因子包括:重要的生命事件、社經地位和社會關係不足。此研究由2007年「瑞士健康調查」數據中隨機抽出18-99歲的瑞士成年人為樣本,先以電話聯繫請其參與電話訪談,年齡大於74歲、有身體疾病、意外或語言困難者則採面對面訪談,初步訪談後再請參與者填寫一份郵寄問卷,有效樣本數12,286人,透過問卷分析探討憂鬱症狀與四個社會關係範疇的相關性-包括情緒支持(知心朋友可及性;尚未滿足的社會支持需求)、實質的支持、社會融合(社交頻率和婚姻狀態)以及孤獨。研究結果顯示「孤獨」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憂鬱症為生理性的疾病,她強調生活中重要的生命事件與外在環境的支持系統不足,會影響疾病的預後但不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個案主觀感覺社會關係不足者,經常會描述自己孤單寂寞、不被了解,或許他身旁有很多人,仍覺得沒有辦法找人紓解或談話,個案除了強烈的孤單感,也會加重對症狀的解釋,例如經濟能力不佳的患者,會放大強調這個問題。她表示家庭為最重要的支持系統,應建立通暢的溝通管道、尊重彼此不一致的看法、互相給予支持。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關係是人類存在的核心之一,所以我們會說自己是群性動物,對團體需要一份歸屬感。上述的研究,證明了社會支持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性,社會支持來自於心理與物質兩個層面,它會增強我們因應壓力的能力;社會參與則包括了許多融合(家庭、婚姻、宗教…)關係。孤單也常常來自於你主觀的想法,有時即便在熱鬧的人群中,還是強烈感到孤單,因為彼此間沒有任何連結。她建議民眾積極的找到一個不讓自己感覺孤單的方法,例如透過簡單的方式:像是閱讀、做喜歡的事情…都能降低孤獨感,即便一個人也可以愉快的獨處。另外,在生活中積極找到一些經常會挺你、支持你、彼此關心甚至交心的朋友,及安排一些使你心情覺得穩定的聚會:包括週末的家庭餐會、同學會、樂齡中心的棋友會、下午茶的聚會…等,不同的年齡嘗試找到與你志同道合的人,都能避免讓你有孤單感,在憂鬱情況發生的時候能適時的支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