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志願退休,心理健康易衰退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退休」對許多人而言,是工作參與、生活方式和社會角色有關的重要人生轉折。一般來說,人們會預期在65歲左右退休。如果個人在「在對的時間點」做下退休的人生決定,退休可以是重新創造和增強心理與生理健康的時刻。但有些人的退休原因屬於非志願,如生病或需要照顧生病或身體不便的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退休,因為失去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易衰退。
根據一篇發表於〈老化與心理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生病、被裁員或照顧責任等非志願退休原因與心理困擾呈現高度相關。此研究分析了202,584名45至79歲的澳洲男性和女性之退休情形和退休後心理困擾原因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有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而失業者的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則高於完全退休組。且心理健康問題隨著退休年齡升高而降低,直到70歲時才重新升高。這樣的U型關係可能是因為角色的改變,包括工作的穩定度、中年期的婚姻狀態、身體健康改變或之後生活中的其他失落。退休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也隨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達到退休年齡」是65歲後最常見的理由,「生活方式」和「生病」則為65歲前常見的原因。男性提早退休常見的原因為「被裁員」,女性則較傾向提早退休,大多原因為「需要照顧他人」。
臺大醫院精神部林奕廷醫師表示,對現代人而言,工作幾乎佔據生活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因此,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被迫退歇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生理不適現象,如胸悶、頭痛等。值得注意的是,志願退休者一樣有退休生活改變的壓力,尤其是男性面對角色轉換更為困難,將經歷一段心理失落的調適期。林醫師提醒,這樣的現象不代表罹患憂鬱症,只是需要時間與身邊資源的支持,讓退休者得以適應退休生活。他也建議,當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必須認識潛在壓力源,並擁有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當退休是因為被裁員、工作能力不佳等原因,退休者不容易主動與親友談論,可鼓勵退休者重新調整他們的生活重心。若因為要照顧家中父母而被迫退休者,建議留些時間給自己,培養興趣。而將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的人,也可以在退休後以其他方式發展興趣,例如原本從事助人服務職業者,可以在退休後繼續擔任志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首先必須重新定義「退休」,並非什麼都不做,或什麼也不能做了,而是轉換生活型態。通常退休女性仍會持續參與許多和人際有互動的活動,如宗教、學校志工、社區服務、教育學習…,較不覺得退休就表示退出活躍的生活。男性則容易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認為工作成就是最重要的,沒有到達社會期望的退休年齡可能成為提早退休者的沉重負擔,也較可能造成提前退休的男性高心理困擾的因素。
葉雅馨建議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先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包括居住環境、經濟、人際關係上有什麼優劣勢,會比較容易定下心並想出適當的因應措施,也可積極列出十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執行。有時在執行的過程中,能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及適應當下的生活。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較小(四十或五十出頭),則可以考慮再次就業,找工作時不需要堅持原來的工作領域。其次,必須接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如果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就須考慮求助專業人士。她也提醒,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