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多運動,團體與個人獎勵雙管齊下|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鼓勵多運動,團體與個人獎勵雙管齊下

根據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內容,一篇發表於<一般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以團隊為基礎同時滿足個人成就的獎勵設計,能激勵人們多運動。該研究由賓州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利用行為經濟學中的「自省力」發展出以團隊為基礎的運動干預方案,以費城某組織304名員工為研究對象,進行13週的試驗期和13週的追蹤期。這些員工被分成76個團隊,每隊有4名成員,每天至少走7000步。受試者依據表現收到每日回饋。

研究者將團隊分成控制組、根據個人表現給予獎勵組、依據團隊的共同努力給予獎勵組,以及同時依據個人和團隊的表現給予獎勵組等四組。依據每日表現提供回饋增加受試者對隊友的責任感,每隔兩天記錄下獲勝的隊伍,完成步行目標後依據各組別的獎勵分配支付金錢。研究發現同時依據個人和團隊的表現給予獎勵的激勵方案最能鼓勵人們多運動,此組別受試者平均每天走5,280步多於控制組1,446步,體能活動時間為控制組的兩倍。

根據教育部104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參與運動人口為83%,參與運動主要目的為「為了健康」,不運動原因則以「沒有時間」為主。從董氏基金會的調查中也發現影響民眾及學生不運動的主因為「沒人陪」、「找不出時間」以及「運動很累」,覺得運動重要的想法與實際運動的程度仍有明顯落差。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透過「動機引導」可適時地誘發民眾從事運動,他以上述研究說明,運用「獎勵酬賞」與「團體動力」兩個誘發方式,透過團體內部一定的認同感與約束力,成員就會較為積極地(或者是被要求)增加活動量,再搭配獎勵更容易激發(或彼此要求)增加日常身體活動量。他也建議學校或機構運用此研究方式,考量自身的運動文化(或健康氛圍),同時觀察團體內部的需求以及可運用的資源,設定小團體之間的競賽以提高身體活動量。他提醒小團體的人數不宜多,以避免社會責任分散造成效果不佳;同時應設置學生或員工期待的獎勵(如敘獎或旅遊)亦可設定榮譽榜的公告以提高其內在動機;或補助健康檢查費用(機構內),將運動與健康直接連結在一起,更符合國人運動的動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團體鼓勵搭配個人獎勵確實可增進學生的跑步動機,在樂動校園推動計畫中,透過團體鼓勵方案「1717圈班級挑戰賽」,此跑步活動共471個班級參與,其中有103個班級完成挑戰,達成率高達21.8%。她表示團體容易營造榮譽與責任感,在學校通常以班級或同儕群體為單位,建議若在家不妨以家庭或鄰居為單位,讓運動行為有團體的支持與鼓勵,同時可應用手機設定500步或1,000步的小目標,易達成也可激勵自己的興趣。同時在運動的執行上也要考慮其便利性,除了鄰近的操場、公園,亦可考慮在家中看電視、聽新聞時立定跑,以降低因戶外太陽太大或雨勢太強而造成不去運動的理由,她更建議民眾積極的找個運動的理由,例如親子間為了養成運動習慣,可以設定累計點數兌換額外的獎賞,如果一天可以進步100步,十天即提高了1,000步,漸漸地就會朝10,000步累進,當到達每日一萬步,可以給予一個大獎勵,例如買一件運動衫或一雙運動鞋,當每日一萬步持續一個月後便可犒賞自己一頓海陸大餐,這都可以在團體中付諸執行,也能增進個人運動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