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校園心理健康實務工作者齊聚呼籲,與其善後不如著力預防教育 詳細資料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學校心理健康主、協辦單位各代表齊於68個心理健康促進連署夥伴LOGO牆前。
校園心理健康實務工作者齊聚呼籲,與其善後不如著力預防教育
近來校園發生多起意外事件,如感情暴力、傷害、自殺、霸凌等等,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都有高度關連,繼2017年拜會總統府、衛福部提出『國家心理健康促進建言』,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台灣精神醫學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與董氏基金會等共68個相關心理健康團體,今、明(3、4)日於台北實踐大學進行「2018 年心理健康促進聯合研討會: 從邊緣到主流-校園心理健康促進實務」,這是第一次有這麼多單位針對校園心理健康努力,現場更有數百位校園心理健康實務工作者參與,除了提出心理健康促進策略、連結心理健康資源網絡外,更有別於傳統從上到下的講課模式。
董氏基金會謝孟雄董事長表示,在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即正式宣示「沒有心理健康,就不算健康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就是在提醒我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希望透過此次研討會,發掘國內優秀的校園心理健康促進方案與人才,同時也讓各機關、團體有機會相互認識與學習,進而達到資源整合與合作連結,幫助並減少亞健康族群(表面看起來健康其實不健康者)。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張珏理事長表示,根據教育部大學校院課程資源網的統計可發現,以全國大專院校1 0 6年上學期的課程來查詢,修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相關課程為3,670人次,僅占全國大專院校學生人數約130萬中的3‰;而全國大專院校173個學校中,開立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課程的僅有5 0校,占28.9%,因此她呼籲學校應該要有心理健康及心理衛生的相關課程,增加學生心理韌性及心理健康知能,以達成學生的幸福感、對生活感到有意義、能自助助人、人我關係係良好、對社群有貢獻,她也強調,促進全人心理健康不分男女老幼,其中孩童的心理健康為首要,凝聚校園第一線工作者共同守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散播心理健康種子。
代表教育部長潘文忠出席的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司長鄭乃文表示,校園中除了學生,也包括老師、學校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未來將與衛福部共同推動,健全學生輔導工作,建立友善校園。以尊重、同理、安全、健康等正面表述取代原先反毒、反黑、反霸凌等負面用語。他也提醒民眾,每天覺察自己情緒的重要性。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家庭結構瓦解,支持力量減低,3C產品可能對孩子思考的內涵及結構產生影響,校園是提供孩子學習人我關係的最佳場域。
本次研討會邀請多位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涵蓋國小、國高中與大學)進行實務經驗的分享。立法委員尤美女、李麗芬也特別蒞臨表示因輔導人力配置制度,以至於偏鄉及矯正等學校缺乏輔導系統,建議強化社區教育,建立評估機制,使資源可被充分運用,尤美女立委提醒心理健康促進的確需要跨領域整合及融入式教育。
會議現場分享內容從初級預防、諮商輔導到醫療相關含括整個三級預防機制,例如由桃園市快樂國小周文文護理師的「品嚐生命的厚度-吃飯趣」、雲林縣水碓國小張美玲護理師的「神奇的傑克」、劉子維臨床心理師的「協助特教學生求學最後一哩路」、林昱芳諮商心理師的「大專院校情侶正向互動工作坊方案」與蕭火在董氏基金會教育委員的「學童體驗老化方案」,都引起在場心理及教育工作者關注。
現 場 花 絮
主辦單位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張珏理事長(左二)、董氏基金會謝孟雄董事長及夫人(右二及右三),與立法院李麗芬委員(左一)、尤美女委員(右一),出席活動現場,響應校園心理健康的推動。
活動分享者透過肢體動作帶領,讓參與者實際體驗身心放鬆紓壓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