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少用手機一小時,能減少憂鬱和焦慮,提升生活滿意度!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要放暑假了,擔心孩子整日不停滑手機嗎?常常因為限制孩子手機的使用而產生親子衝突嗎?引導孩子每天減少使用手機時間,就能幫助他們活得更健康。根據2022年4月發表於《實驗心理學應用期刊》的研究指出,每日減少使用手機38分鐘以上,有助於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增加體能活動。
該研究由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學者進行,研究者設計為期一周的干預計畫,將619位參與者隨機分成三組:200人完全停止使用智慧型手機;226人每天減少一小時的使用量;193人沒有改變任何使用習慣。在干預計畫結束後、結束後的一個月和四個月時採訪所有參與者,詢問他們從事多少體能活動?一天抽多少支煙?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是否表現出任何焦慮或憂鬱的徵兆?結果顯示,在實驗結束四個月後,完全停用組的參與者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比之前平均少了38分鐘。而在實驗期間每天少用一小時的參與者,在四個月後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比之前少了45分鐘。同時,他們生活滿意度和體能活動時間增加;憂鬱和焦慮的症狀以及尼古丁的消耗量則減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很多家長擔憂小孩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像是缺乏運動、增加肥胖、頸椎疼痛、成績變差,以及增加成癮行為的風險…等。過去我們並不清楚每天使用手機多久才算是過度,上述研究提供一個比較明確的建議,與其完全不使用手機,倒不如每天減少一小時使用時間,只要能堅持做一個星期,將會顯著地、長期地改善我們的生活習慣,包括四個月之後,仍持續地每天平均減少使用手機45分鐘,有助於我們增加生活滿意度和運動時間、減少憂鬱和焦慮症狀,以及吸菸量也會降低。建議家長,我們不可能要求孩子完全不使用手機,但可以鼓勵他們減少查看手機的次數、沒事無聊的時候與其滑手機不如去做點別的事、睡覺休息的時候把手機放遠一點、盡量去從事運動或身體活動避免手機不離手,以及讓手機有一段休息充電的時間,以此來幫助他們減少手機使用的時間,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到底要排除多少「數位毒素」才能讓我們更健康?這是很多人特別是家長會有的疑慮,畢竟我們無法離開數位環境,上述研究結果提供我們正向可行的方式,不用完全放棄它,只要減少使用,就可以提升生活滿意度。暑假即將到來,建議父母可嘗試下列四個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第一「設定漸進式的目標」,每天減少使用手機一小時,不需要急著一次做到,而是想辦法先提高孩子意願,逐步達成目標。第二「檢視不用手機的時間」,像是吃飯、如廁、洗澡,或是上學、跑步、跳繩、運動…等,當開始檢視就比較容易訂出什麼時間可以不用拿手機。第三「親友間相互提醒」,與其一直叮嚀孩子或家人吃飯與看書不要使用,不如彼此互相提醒、支持鼓勵,成功的機會反倒比較高。第四「紀錄一星期的成效」將每一次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記錄下來,研究中顯示只要持續做一星期就能達到效果。
透過上述四個方式-設定目標、自我檢視、合作提醒、紀錄成效的過程,幫助自己訂定最佳的使用方式與時間,從自己最容易做到的去執行及養成習慣,將有助於我們增加身體活動量、減緩憂鬱和焦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