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青少年每10分鐘不到就會想上網、 假日上網時數高於6小時者較憂鬱|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新知】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青少年每10分鐘不到就會想上網、 假日上網時數高於6小時者較憂鬱

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的調查發現,憂鬱程度越高者,假日上網總時數高於6小時比例越高;平均每隔「10分鐘內」想上網者,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比例,明顯高於每隔一小時以上者。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140份,結果發現,受訪者假日每日上網總時數「六小時以上」佔36.5%,而平日每日上網總時數「六小時以上」則為18.3%,進一步分析,上網總時數越高者,憂鬱情緒指數越明顯。在假日,有21.1%受訪者假日每次上網平均持續超過四小時以上, 42.7%受訪者平均每隔30分鐘就想上網。青少年經常上網的目的需求,依序為瀏覽網路影片、瀏覽社群網站、與他人互動/聊天、聽音樂/下載音樂、玩線上遊戲。當詢問受訪者使用網路帶來的便利/好處,以「娛樂」最多,其次依序為打發時間、紓解壓力、獲得資訊、心理滿足。進一步分析發現,憂鬱程度越高者,因「與他人互動/聊天」而上網的比例越高;因「玩線上遊戲」而上網比例男生高於女生;因「社群網站瀏覽」而上網比例女生高於男生;平均每隔「10分鐘內」想上網的受訪者(10.9%)比「一小時以上」者,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明顯高。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質采醫師表示,當青少年網路使用過度會造成身心的影響,像久坐影響身體發展、坐姿不良、視力不佳、作息不正常導致失眠或情緒不穩,或原本用來經營正常社交活動或處理課業的時間,被上網取代,不僅減少與他人的人際互動,連帶影響課業表現。但是現在青少年大多低估手機所帶來的影響,甚至否認已受到其影響,有些人雖然知道自己有沉迷的現象,但因外在因素(課業、人際、家庭等)挫折太大,想逃避而導致自己的角色任務過度荒廢,不知該如何找回,也漸漸失去想改變的動機。陳質采提醒,憂鬱情緒與網路成癮有高度的相關性,互為因果,當情緒不佳,想要做輕鬆的事情而選擇玩手機;而玩了手機,也導致無法順利應付生活上的任務,便開始逃避。她呼籲,當發現家中有這樣情況的孩子,須處理的不是只監控上網時間,也包括易觸發上網誘因的煩躁情緒、人際壓力及其他共病症;當情況無法改善時,建議立即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

葉雅馨說,從調查中也發現,長時間使用網路後,25.3%受訪者覺得「不容易專注」、33.5%感到「睡眠時間減少」、27.8%認為生活作息「更不規律」。進一步分析發現,女生比男生更覺得「睡眠時間減少」及生活作息「不規律」;憂鬱程度越高者,覺得「睡眠時間減少」、「不容易入睡」比例越高。她表示,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引起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而青少年對於網路使用的依賴及所衍生的身心狀況問題,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建議家長、老師可以引導青少年培養多元的興趣及建立有效的紓壓習慣,例如運動、桌遊。同時,了解及評估青少年上網的需求,如針對網路影片了解其類型及喜好,並投其所好,提供正確的心理健康資訊或心情頻道聊天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