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罹患心臟病機率與憂鬱症有關!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根據2016年12月份<大家健康雜誌>報導一篇於「北美更年期學會年會」發表的研究顯示,有憂鬱症病史的中年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心臟疾病為我國女性死因排名的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而近日忽冷忽熱的天氣正為心臟病好發的季節,特別是有憂鬱症病史的中年女性。
此研究計畫由賓州雷丁(Reading)醫院婦產科醫生主持,研究者從2004年開始,針對接受常規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1,084名平均年齡55歲之美國女性進行十年的追蹤,每位女性皆完成一項包含悲傷(抑鬱)、無助、沮喪和消沉等問題的問卷,並詢問健康相關訊息,包括心臟病風險因素,如家族史、吸煙狀況、運動量,並在追蹤期間進行四次的憂鬱症問卷。研究開始時未有心臟病史的1,030位女性中,約有18%在一份以上的憂鬱問卷中回答「是」,其中有9%的女性在追蹤期間經驗心臟病發作至少一次;而在憂鬱感受中回答「否」的女性,其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僅占2%。研究者將憂鬱症和其他已知與冠狀動脈疾病有關的風險因素一起列入研究時,發現在65歲以下女性族群中,憂鬱症是唯一與心臟疾病有關的顯著風險因素。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上述的研究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近20年的相關研究顯示,憂鬱症與心臟病的關係相當明確,憂鬱症是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兩者的生理轉機並不清楚,「憂鬱症造成的發炎現象導致個案易罹患心臟血管疾病」是比較常被提到的生物理論。再者,缺血性心臟病人罹患憂鬱症者預後較差,他建議憂鬱症患者應遵從醫師的專業建議,不論是接受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團體療法或是電療…等,都需要長時間的追蹤與治療才會有所成效,患者應避免自行中斷以確保身心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個研究看出憂鬱症與心臟疾病的相關性,但無法得知它的因果,研究中的對象 (女性平均55歲)正經歷更年期,除了賀爾蒙的改變,常出現像是失眠、躁熱、情緒起伏、身體不適等症狀影響生活,心理上可能面臨子女長大因為就學、結婚或工作離開身邊,被需要的感覺降低而有空巢期現象。失眠及負面思考也是憂鬱症的明顯症狀之一,而這系列壓力所顯現的症狀都可能影響心臟的負荷,她建議此階段女性可重新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如何建立安適的環境與愉快的心理?在不成為壓力的情況下,可以積極建立幾個興趣,像是繪畫、彈琴、參加讀書會或重拾年輕時想學的事物;同時養成運動紓壓的習慣,像是健走、練瑜珈、挑戰半馬、打球甚至學佛朗明哥舞,也可以擔任社區或公益團體的志工,再次看到自己的需求、關注自己的生活型態,才能擁有健康身心,讓人生再次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