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五分之一的大學生有手機使用問題,影響學業成績及心理健康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大學開學一個月了,重返學校的大學生們,又得面對一段適應住宿環境、課業及人際互動壓力的生活,面對這些壓力時,可能會更仰賴用手機上網來因應各式的壓力,例如使用社群媒體維持社交、網購、看影片紓壓….等等。不過,要小心對手機使用的過度依賴,根據一篇2019年7月發表於《成癮行為期刊》的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受到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的影響。女大學生更容易受到影響。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問題與較差的平均學業成績、心理健康問題和較多的性伴侶有關。
該研究由芝加哥大學、劍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學者共同進行,研究對象包括3,425名美國大學生,問卷內容包括使用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SAS-SV)、酒精使用疾患確認檢測(AUDIT)、病人健康問卷(PHQ-9)、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等,及基本資料、性行為狀況、學業成績等共156題。根據受訪者的回應得出問卷總分落在10-60分間,當得分在32分以上者,被定義為有「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像是在課堂上無法專心、沒有智慧型手機就覺得煩躁或沒耐心、過度使用而產生身體上的不適,如:頭暈或視線模糊。結果顯示,有五分之一的受訪者出現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百分之64的問題使用者是女性。也發現,在性生活較活躍者,過去一年中有過二位或更多性伴侶的比例上,有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者比沒有此問題者的比例高(37.4%相較於27.2%)。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網路過度使用會關聯著許多偏差行為,這可能是網路使用狀況,是生活挫折的一些行為表徵,像人際關係變差、憂鬱情緒發生、學業成績下降等,他建議師長如想幫助身旁的大學生有過度網路使用的狀況,需背後找出真正的原因,如僅改變大學生上網使用的時間等表徵行為去輔導,其效果不彰,當發現有過度使用手機上網的狀況時,可先觀察他生活上是否有出現一些問題,如學業成績下降,想逃避、與他人間的互動不佳、情緒不穩...等,留意到有類似情況後,先慢慢與他溝通聊聊,了解依賴網路使用的原因,同時針對其原因提供建議方案,協助他解決真正的問題,降低網路的依賴性與使用的時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大學生與過去國高中生最大不同在於離家就學的比例變高了,被賦予更多時間及生活細項的獨立,也考驗其自制力,但的確有更多機會長期使用手機了。是否過度使用手機可用兩個方式檢視:第一、「覺察」:對手機是否太依賴、它沒在身邊時就感到焦慮不安、無法做任何事,甚至一心只想拿著手機...等;第二、「釐清」生活中對手機的使用情形,像看影片、社群上與他人互動、交作業或報告、上網搜尋資料、提醒功能、玩遊戲...,把我們會常用的手機功能想過一遍,然後分列為有必要及可將時間減少的,其實就是做些選擇與自我要求。當發現有過度使用的情況便要調整,用些替代方式,例如原本用手機看影片,改成與朋友相約去看電影,不窩在家裡獨自看;花太多時間玩遊戲,要求自己在週末時,去戶外做運動以代替…。
葉雅馨提醒,從上述研究中看到過度使用手機所產生的問題,對我們是一種重要的提醒,不單是長輩對晚輩的要求,也是給大學生提醒,設法調整手機使用的時間,避免學業、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