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捷運喋血事件後,我們可以做什麼?|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大學生捷運喋血事件後,我們可以做什麼?


圖/pexels


昨日(5/21)發生的大學生捷運喋血事件,造成四死二十一傷慘劇。其背後隱藏的心理問題、至今民眾心情的紛亂,都讓社會付出很大代價。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從報導看到在場民眾不可置信的反應,因為不只在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中國昆明、新疆、竟然在台北,竟然在經常搭乘的捷運上,必然會有強烈的不安感。這段期間可能出現不敢搭捷運、上捷運就緊張等,但是不需因為一件事而全盤否定所有原來的支持或維安系統,倒是要提醒該注意什麼、補強那個部分。


現任救國團召集人、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擁有多年輔導經驗的黃正鵠說,從鄭嫌求學過程可知,他經歷挫敗、放棄,最後選擇毀滅,而且是去毀滅他人藉此被人所關注,這有跡可循。因此他建議不論家長或輔導工作者,對於離開群眾、孤單、充滿挫敗經驗的孩子予以高度關心,例如增加溝通、談話的次數或管道。也要細心了解其生活或人生目標。像鄭嫌從小就說要做大事,從意思上來看沒錯,人要做大事,但其自認的大事,是否符合社會規範?是否為社會大眾許可?如果發現有異,要適時予以端正,讓他有被溫暖關懷的感覺。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張本聖副教授表示,從目前報導資料看來,鄭嫌呈現出的態度反應應與憂鬱、焦慮無關,比較像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是生理因素造成,加上個人人格特質,其實不易改變,諮商輔導或治療效果亦不彰。所以如果身邊有異常行為者,除了保持適當距離外,就是保持和氣的態度,避免過多言語刺激對方。

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佳真則說,這件事的發生,更提醒每個人要正視心理健康,養成定期檢視自己壓力指數的習慣。還有現在很多青少年選擇的紓壓方式,看起來好像可以暫時忘記壓力,但未有真正紓解壓力的效果。她建議,可以去運動、練習正向思考法。培養正向思考可以從記錄情緒日記開始,檢驗自己較負面的想法,避免沉溺於負向情緒。另外可以找三五好友一起運動,從運動過程中建立友伴關係支持及增加快樂的情緒。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佑佑提醒,在這次事件中,不論在場受傷民眾,或是目睹現況者,大家都算是受害者,都需要一段很長時間來適應或撫平外,也可以藉由找人談談等方式宣洩,避免長期累積。另外受害者生理上可能出現失眠、過度焦慮等症狀,若這些狀況影響到日常生活,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她強調,這是一個無法預防的事件,不論是受害者甚至是目睹事件者,都應該理解,在當下的狀況,保護自己決定是首要考量,不需為此感到不安或將責任都歸諸於己。

葉雅馨也建議民眾,在公共場合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不要只低頭看手機、聽音樂、閉目養神。關注一下周圍人情況,有年長者扶持一下,給人微笑,轉移注意力,可以讓自己轉換情緒。不需放大自己的壓力,遇到同時的壓力、挫折,更應檢視這些壓力源,調整壓力到自己可以負荷的狀態,甚至紓緩它。


*以上受訪者皆為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