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常說好話的兒童青少年越快樂!|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越常說好話的兒童青少年越快樂!

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左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兼教授董旭英(左一)與力行國小學生,號召大家用鼓勵取代批評,讓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


越常說好話的兒童青少年越快樂!

「好話」是什麼?多久說一次?根據董氏基金會與遠傳電信發表台灣首度「兒童青少年鼓勵語詞與情緒關係調查」發現,近四成兒童青少年許久沒聽到好話;三成二的兒童青少年超過一周以上沒有聽到父母說鼓勵的話。不論是小學生或國中生聽到父母對其說鼓勵的話,皆以因為「課業/考試表現不好」比例最高。常說好話的人,也會常聽到好話。這份調查於今年二至三月進行,回收有效問卷共2,077份。

從一句好話開始,向下札根。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表示,與董氏基金會合作推廣校園情緒教育邁入第三年,過去兩年於全台47所學校進行,觸及近一萬名學童;今年主題設定為「好說相傳 快樂遠播」,預計擴及18所位在偏遠鄉鎮中的學校,希望讓說好話的風氣遍地開花。遠傳電信亦號召志工團隊,響應董氏基金會的偏鄉情緒教育營隊。今年首度發起員工募書活動,遠傳員工在書中附上好話小卡,並寫下鼓勵話語,透過情緒教育營隊送給學生,把正面能量更深更廣地傳入校園。

常說好話,越快樂自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所謂的好話前三名依序為「讚美的」(如你做得很棒)、「鼓勵的」(如加油喔)、「會讓感覺好的」。進一步分析,不同性別和年級認知的好話亦不同,男生及國小中年級生認為好話是「讚美的」的比例最高,女生則是「鼓勵的」語詞。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聽到好話時,會感到開心。她認為,說好話要因應對象需求,針對不同性別、年齡所認知的好話,給予回應。調查亦發現,無論男女或兒童說好話的仿效對象皆以「媽媽」比例最高,國中生則以「同學、朋友」為最多。受訪者超過一周以上甚至很久沒有聽到父/母鼓勵的話佔了三成以上。她提醒師長言語方式經常被仿效,應更慷慨對孩子說好話,注意自己的言語,以身作則;同儕間也不忘彼此多說鼓勵、說好話。進一步分析發現,自覺經常說好話者,覺得快樂的比例明顯高於不常說好話者。葉雅馨建議,無論兒童青少年或大人,多說好話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好心情,何樂而不為?可多說:「很好」、「不錯喔!」、「你真是太棒了」等,以正向的語詞取代負向的語詞。

說好話也是情緒的表達。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說,從調查結果可知,許多人以為只有在消極、負面情境下才需說鼓勵的話,其實生活中許多正面情境,例如孩子表現好,完成任務時,可多說鼓勵正向的話,給予回饋。此外兒童青少年認為最需要說鼓勵的對象,父母甚至是老師比例明顯低於同學/朋友,因大多兒童青少年認為,師長是權威的,必須服從的長輩,但鼓勵的話語是不分年齡或對象,董旭英建議師長或父母可嘗試用鼓勵的話語,取代傳統權威式的教育。他也提醒當不愛說好話時,也不會聽到好話。其實說好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需要訓練及培養,且說好話必須建立在事實上:先提升「Sensitivity-敏感度」,細微觀察每個人可以被說好話的事、物;養成每天說好話「Habit-習慣」,讓自己保有正向思考,每天看對方好的一面並對他/她說好話;且說好話時,可留意對方的表情、回應,「Enjoyment-享受」吧!


這學期董氏基金會將於20所學校舉辦情緒教育講座及營隊,邀請專業醫師或心理師深入校園教導兒童青少年學習如何說好話增進快樂,如民眾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可上華文心理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