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銀髮族更憂鬱及焦慮|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銀髮族更憂鬱及焦慮

       春節期間疫情持續悶燒,因為返鄉、走春而引起的家庭群聚事件頻傳,足跡橫跨北中南,再度引發民眾焦慮不安的心情。其中,銀髮長者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關注,根據202112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與疫情前相比,年長者更加憂鬱和孤獨。

       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學者進行,以《英國老化縱向研究》中5,146名年長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平均年齡67.7歲,52.9%為女性,以白人比例最多佔92.8%。比較受試者於2018-2019年及疫情開始發生的2020年的數據,其中以四種量表評估憂鬱、焦慮、生活品質及孤獨感的變化。結果發現,憂鬱症狀患病率自疫情流行前的12.5%,於20206-7月間增加至22.6%,並在同年的11-12月進一步上升至28.5%;自20206-7月和11-12月期間,焦慮症的患病率也從9.4%上升到10.9%;孤獨感也增加,其生活品質更惡化。研究也發現,女性和沒有伴侶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惡化的情況更加嚴重;社會經濟不平等也持續存在,較貧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最低,而較高的社會經濟群體整體上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賴德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長期就醫的患者因害怕被感染,而不願到醫院就診,除此之外,關於有長者施打後不幸身亡的報導會讓不少長者對施打疫苗感到恐懼及焦慮,更不敢外出,進而影響情緒及睡眠狀況,因長期缺乏刺激使得認知功能下降。他建議銀髮長者,首要,還是在身體狀況許可下能接受施打疫苗,並維持規律生活,不因疫情日夜顛倒;飲食均衡,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及避免肌少症;與他人保持互動,可以用視訊方式,或待疫情趨緩開放日照據點或社區活動時,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與朋友相互聊天。賴德仁也提醒醫療不間斷,不擅自停藥,在疫情嚴峻時期,各醫院也都提供了視訊門診或居家醫療服務,可善加利用,與疫情共處的日子還很長,更要留意自身或關心身旁長者的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疫情讓所有人面臨生活改變的適應問題,特別是年長者,依年齡細分初老、中老及老老,其中後兩者族群因行動力不足需較多協助,受影響最深。而疫情帶來的影響無可避免,對身旁長輩可提供的關懷或協助如以下幾點:1.維持基本的聯繫,每天以電話關心與長輩話家常;2.當要前往長輩家裡時,做好基本的防備,像去之前避免太頻繁外出,減少成為足跡被匡列的風險,不呼朋引伴邀請更多人前往,抵達長輩家時徹底做好酒精消毒;3.協助長輩操作或設定3C的通訊設備,如LINE、平板的遊戲或電視頻道,方便他容易操作追劇;4.引導長輩建立利他行為的模式,像是關心晚輩、準備食物分送、生病中的朋友給予電話關懷等;5.與長輩一同整理照片,從中回憶及聆聽他分享當時的人事物;6.和長輩討論列出希望執行的清單,例如疫情後想跟誰聚餐、想採買某項東西等,協助整理他可以做些什麼,提升積極正面的部分。

       最後一點除了傳統的橋牌或麻將外,可運用桌遊來陪伴長輩,葉雅馨分享自去年起開始與台南國學書院合作,針對當地擔任志工的長者舉辦工作坊,學習樂齡生活及體驗桌遊,近八成八的長者認為桌遊的體驗對於調解負面情緒和增進人際互動有幫助,因此今年再度攜手合作,規劃志工培訓課程,讓這群志工長輩未來在當地能善用所學的技巧,帶領年長者體驗桌遊,過程中了解他們的情況,同時幫助其建立記憶力、觀察力及反應力。

 

圖說

由國學書院傳統文化基金會的志工擔任桌長與學員一同體驗桌遊,提升長者人際互動與情緒覺察能力,還能動動腦,回憶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