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Blue , Be Happy」臺灣與澳洲憂鬱防治現況說明記者會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謝孟雄(左三)、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左二)、衛生福利部心口司陳快樂司長(右三)、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劉嘉逸(左一)、澳洲辦事處代理副代表Patricia Smith (右一)、澳洲Beyondblue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部總監Dr Brian Graetz(右二)共同呼籲Beyond Blue Be Happy 憂鬱防治無國界
一分鐘情緒檢測 台灣與澳洲憂鬱防治開先鋒
「疲倦、睡不好、記憶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是現代人常有、也較能自覺的生理症狀,而這些症狀其實可能是因為「憂鬱」而引起。要避免憂鬱情緒變成病,以致對生活、角色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做憂鬱情緒檢測有效、免費且保密,是獲得協助的首要!
從2000年就開始推出線上憂鬱情緒檢測的台灣憂鬱防治團體-董氏基金會與澳洲憂鬱防治團體-BeyondBlue,還有台灣推動憂鬱防治工作的相關團體代表今(6)日於實踐大學進行交流,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謝孟雄表示,根據基金會2013年調查資料,台灣約209萬成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另依國健署2011年資料顯示,國、高中職生因非常傷心或絕望停止平日活動的比例各佔21%及23.6%。與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平均每五個青少年中至少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比例相近。但多數民眾出現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狀而不自覺或未找到適當資源求助,董氏基金會於1999年開始進行憂鬱防治工作,15年來的推動,民眾對憂鬱防治的認知已有提升。
特別到場的衛生福利部心口司陳快樂司長也說,2013年政府進行組織改造,將心理衛生業務與口腔業務兩者整合為「心理與口腔健康司」。心口司成立後,不同以往著重關心長期照護及精神醫療方面,將心理衛生資源配置著重於促進民眾的心理健康,建立更多資源及方案,協助民眾有效預防憂鬱症的發生。
四分之一的澳洲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從網路平台著手與青少年溝通。澳洲辦事處代理副代表Patricia Smith說,澳洲和台灣一樣,憂鬱症一直是重大的公共健康議題。在澳洲,自殺是四十歲以下男性和女性的第一死因。而Beyondblue基金會主導的許多預防憂鬱、焦慮及自殺的宣導創新作法,有相當顯著成效。她也分享,在九十年代,自己叔叔罹患憂鬱症,當時沒人敢用”憂鬱”這個字眼或是公開討論,但透過Beyondblue基金會的宣導教育,現在許多澳洲人願意公開討論,這可以幫助患者和他們家人及早得到必要協助。
線上服務及教育,善用網路功能不成癮。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說,根據教育部2014年資料顯示,高中職生,平日非因課業而上網時數約3小時,假日則近5小時,另外國家發展委員會2013年的資料指出,台灣民眾每日手機上網時間197分鐘,為37個受訪國家排名第一。雖然捷運大學生殺人至近期大學生情殺事件,因主嫌都有重度網路使用的狀況,許多人對網路使用有擔憂,但從資料顯示,使用網路、手機是趨勢,如善用網路即時、分享的特性,在心理衛生工作上是能有效協助民眾即早找到求助資源及改變觀念。例如董氏基金會設置-華文心理健康網及憂鬱防治專區,提供民眾線上諮詢服務-聊天室,憂鬱症問題留言版,線上情緒篩檢,壓力記錄,還有線上紓壓遊戲,相關影音介紹及求助資源網絡。曾經一年內有超過40萬人透過網站進行情緒篩檢,至今每月平均有3萬人次使用,也藉此找到適當的求助資源。
澳洲Beyondblue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部總監Dr Brian Graetz說明,國土為台灣的220倍,人口數與台灣相近的澳洲,近三百萬人有憂鬱或焦慮狀況。他們也因此提供許多線上服務幫助民眾,例如線上一分鐘情緒檢測、心理健康線上課程、影音工具、線上諮詢等。他以2013年新成立為男性提供的心理健康專區為例,有55%的人表示從這個網頁學到新資訊,80%的人認為看過這些資訊後對自己有幫助,36%的人在出現憂鬱或焦慮狀況時會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談。29%的人表示會去尋求醫師協助。
開口討論能去汙名化,多個心理衛生團體齊力建構憂鬱防護網絡。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本身也是精神科醫生的劉嘉逸表示,從臨床看診經驗觀察到,近年社會大眾對憂鬱症的理解提昇不少。然而也因理解程度不一,產生一些誤解,例如把「憂鬱情緒」與「憂鬱症」混為一談;或將「憂鬱症」說成「躁鬱症」;更有將「憂鬱症」當成所有偏差行為的藉口。這些誤解,除了影響個案與家屬的治療態度外,亦可能加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因此由許多心理衛生團體組成的台灣憂鬱防治聯盟能發揮各自專長,協助憂鬱症患者、家屬、社會大眾更深入瞭解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