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憂鬱症 孩子學業表現受影響|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父母有憂鬱症 孩子學業表現受影響

根據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內容,一項發表於20162月<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若父母任一方陷入憂鬱,孩子的學業表現會受到影響。這份研究以1984年至1994年間出生於瑞典的兒童為對象,樣本數超過一百一十萬名。瑞典的義務教育至16歲,孩子畢業時會收到一份根據他們最後一年表現所給予的學習成績報告。研究者將父母罹患憂鬱症與父母未罹患任何情緒疾患的孩子,比較其最終學習成績。結果發現,父母親的憂鬱症影響孩子在學校裡最後一年的表現,即使父母親的憂鬱症在前幾年就發生了,影響仍然存在。

研究顯示成績的差異不是很嚴重,然而也可能造成及格或不及格的差別。父母罹患憂鬱症可能影響孩子的居家生活,造成壓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研究提到,若在嬰兒時期,母親即罹患憂鬱症,孩子可能在早期發展上未得到良好照顧,影響孩子長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體而言,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所發生的憂鬱症都與孩子的學業表現不佳有關。母親有憂鬱症,對女孩在學業表現的負面影響比男孩大。

宇寧身心診所吳佑佑院長表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當母親罹患憂鬱症,對孩子有全面性的影響,不但學業可能表現較不好,在生活照顧上也會有負面影響。吳佑佑認為,需要輔導的孩子不一定是精神狀況出現問題,家庭環境不同的孩子也是學校需要特別關注的對象,例如新住民的比例越來越高,許多學校都推出「攜手班」計畫,給予孩童關懷與輔導,也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不過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家庭性問題比較難被認定,因此學校需更積極關懷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孩子,透過陪伴與支持的技巧,幫助孩子擁有較佳的學業表現,及正向的生活態度。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憂鬱症除了影響個人層面,也會影響家庭與人際關係。當家庭關係有緊張壓力存在時,必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另有研究顯示,憂鬱症常與遺傳有關,因此,父母罹患憂鬱症,孩子又出現低學業表現時,可能須考慮孩子本身有憂鬱傾向,只是尚未被評估而已。

葉雅馨建議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孩子,可以選擇幾位父母以外的其他親人,例如叔叔、阿姨、伯父等,共同成為長期的支持系統。一方面,多位親人實際分擔父母的角色;另一方面,照顧孩子的過程,較能彼此支援及獲得喘息。隨著孩子成長至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多位親人共同討論,能給孩子更多持續性的支持。她也認為,當孩子逐漸長大,會理解父母罹患憂鬱症,並非因為自己行為表現不好所造成。當無法替父母解決困擾時,不代表自己能力不足,而是需要更多外力支持。孩子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助能力,對家庭而言,就是重要的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