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樂齡不孤獨,從志願服務開始 !|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新知】樂齡不孤獨,從志願服務開始 !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曾感到社交孤立,國健署 111 年的老人狀況調查也發現,65 歲以上者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之比率為4.39%,多項研究證實社會孤立與孤獨感對於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和壽命有嚴重影響,且演變為全球健康的問題,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甚至是世界衛生組織皆成立委員會統籌研議相關對策。一份2022年11月發表於《老年社會工作期刊(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的研究指出,從事志工服務不僅讓人覺得人生有意義,還可以減少孤獨感,特別是每年從事志工服務超過100小時的情況下。

該研究由密西根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學者進行,採用「健康與退休研究(HRS)」中2006-2018年的數據,研究對象為5000名在2006年未感到孤獨的60歲以上人士。調查中詢問其志工服務的參與程度,分為沒有參與、每年參與少於100小時、每年參與超過100小時三組類別;並詢問感到孤獨的頻率。結果發現,每年從事超過100小時者較沒有參與志工服務者,較少產生孤獨感,但每年少於100小時的參與者沒有觀察到此保護作用,且志工服務在紓緩孤獨感的好處上也沒有性別差異。

振興醫院特約身心科醫師蔡佳芬表示,有不少研究已證實志願服務可減少孤獨感,此篇更強調活動參與的時數,就是「量」的重要性,像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保持身體健康,說自己在運動但其實量不足,須達到一定的運動頻率或強度才有成效。她說,志願服務活動比其他活動更能紓緩孤獨感的差別在於,不僅增加與人連結的機會,也與社會連結,體會社會的需要,如擔任醫療院所,投票所或節慶大型活動的志工…等;同時會讓人有愉悅的感覺,做這件事本質上幫助到他人及社會,產生利他的感覺,成就感及價值感更高,且有些志願服務屬於多人去協助,「一起」就可以消除部分的孤獨感。蔡佳芬建議,踏出第一步去從事志願服務是最困難的,起初可能會自認為體力不夠、什麼都不會,可先了解不同單位的志願服務內容,從中挑選較容易的內容做起,採取先求有再求好的策略;身旁家人想幫助年長者增加些社交互動的話,可投其所好,連一拉一,吸引長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年長者因周邊事物變少,或退休後與他人互動相對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機率比其他年齡層高,面對高齡孤獨不妨從提升社交活動及善用科技著手,可報名參加鄰近社大或樂齡中心開辦的多元課程;因應科技發達,學習由網路社群(Line、FB等) 來維繫及擴展社交關係。除上述提到的志願服務外,主動幫助晚輩照顧孫子,或身體狀況不佳,可考慮參加病友團體,和他人敘述自己的狀況,除幫助類似情況的他人外,也降低孤獨感,同時是一種利他的行為。她說,孤獨是個中性的詞彙,獨處時不一定會感到孤獨,反而有機會重新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感到平靜與自在;即使身處在人群中也可能產生孤獨感,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葉雅馨建議,現在志願服務選擇很多,不知如何著手時,可找此時此刻有興趣、令你感動的活動,或是年輕時很想要幫忙但當時沒有時間,不妨這時付諸行動。她也提醒,年長者晚期感到孤獨最大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另一半離開,特別是結婚多年彼此相處融洽關係緊密,董氏基金會最新製作的《一起跳舞》老年憂鬱防治微電影,正是談論到年長者因喪偶而陷入憂鬱,提醒大眾適時就醫,更需要子女的陪伴。

《一起跳舞》老年憂鬱防治微電影 https://reurl.cc/WN5k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