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年代,活得長壽,更要健康和快樂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信義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林信和(中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左二)、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瑞仁(右二)、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蕭秀玲(左一)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蔡佳芬(右一)共同宣示啟動[不老年代]計畫。
不老年代,活得長壽,更要健康和快樂
高齡化是世界各國現今面臨最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10月公佈資料,現在全世界80歲以上人口佔1.25億,60歲以上人口約為9億,到2050年時會成長至20億。更長的壽命,為人生帶來不同的機會,越來越多高齡者透過學習、奉獻開展第二生命高峰,但身體機能的老化及其老化過程面臨的心理壓力成為其能否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最大影響因素。
今(23)日正式成立的信義公益基金會,因應這社會必然的現象推出「不老年代」計畫。信義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林信和表示,信義公益基金會的成立是基於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及對高齡者、新住民族群予以實質關懷,除分別與董氏基金會、台灣失智症協會、賽珍珠基金會及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合作為高齡者及新住民提供服務,也將應用信義房屋各營業據點,成為社區內的宣導中心,讓高齡者感受親近性,容易觸及憂鬱防治及關懷失智等議題。
高齡者面臨的心理疾病挑戰:老人憂鬱症盛行率為各年齡之冠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最新公佈資料,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以台灣60歲以上442萬人口推估,罹患不同程度的老年憂鬱症約31萬人。而且其與其它老年慢性疾病相較,有非常高的死亡率。老化會經歷生理上(包含疾病、失能與功能退化)、心理上(認知功能下降與 自我認同的調適)和社會生活方面(退休、失去伴 侶或親友)等改變,增加老年憂鬱症的可能性。加上老年人的憂鬱症特點以身體化來表現,包括「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是三大警訊,但易被誤為內外科的疾病或是老化現象,錯失適當治療。
老年憂鬱症不是老化,是可治療且恢復角色功能的疾病
為了提升台灣民眾對老年憂鬱症議題的關注及建立提早預防的觀念,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合作,推廣老年憂鬱防治,將進行社會性調查及積極推廣認識及辨識老年憂鬱症,提高就診率。老年憂鬱症的問題對患者本身、家庭及社會都是相當大的負擔,希望透過這些宣導及防治措施,幫助憂鬱長者及早被發現、及選擇適當的照護及救助資源,才能真正解決患者的問題與家屬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