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發到電腦︰協助憂鬱症患者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簡訊、網路攝影機、即時通除了對於青少年來說可能是流通資訊的好發明之外,新的研究發現,這些新興的通訊技術有助於焦慮和憂鬱患者的治療,這是最近出版的大家健康雜誌「憂鬱症新知」一文中的一項報導。
西雅圖<團體健康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Gregory Simon醫師談到,透過這樣的方式,患者不必大費周章跑到醫師的診室,同時醫師也可省去打電話找不到人的麻煩。研究者隨機採樣106名憂鬱症患者接受<團體健康>網路聊天系統的追蹤服務。這些患者在初步的憂鬱症治療之後,定期上網與個案管理員聊天,持續長達4個月的追蹤與評估。研究結果與電話追蹤的成效相仿:而人們似乎更滿意得到的照顧,憂鬱症狀也獲得改善。此外,患者也較易遵照醫囑服藥。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就其門診經驗表示,在臺灣通常利用網路尋求協助有兩種,一種是透過SKYPE之類的軟體進行線上諮詢;一種是透過E-MAIL來詢問問題,他自己也常常收到非常多詢問的信,也只能盡力而為。而這類民眾可再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就診經驗,透過MAIL持續與醫師回報狀況,便於醫師追蹤;一種是沒有就診經驗、對於接受治療的決心還不足,或是擔心前往醫院會被旁人「烙印」上精神病患的標記,只好四處尋求解答,甚至出現類似逛醫院的行為。潘建志也提醒,網路對於心理疾病的治療固然有其幫助,但仍有侷限,因此他仍建議民眾親自到醫院,透過與醫生進行面對面的診療,除了有利醫病關係的建立,其他非語言的行為甚至牽涉本身之外的問題(如婚姻、家庭…等),都還是網路無法完全取代的。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網路通訊本來就具有匿名性與可近性,特別是不論白天或夜間,24小時都可以上網尋求協助,近乎沒有時間的限制,也是年輕族群熟悉的語言傳達方式。所以其實網路輔助治療是個可以研究的路徑,只是網路也有其限制,像是在電腦、網路不普及的區域、面對非年輕族群的患者以及無法有效的判讀肢體語言。董氏基金會在每周五晚間有提供線上聊天室的服務,由專業的醫師與心理師在線上來解答青少年對身心狀況的疑慮,同時也提供留言版。但是更多的網路協助治療或透過網路的治療效果的研究,是需要鼓勵進行的。因為科技的時代,用科技產品進行憂鬱症的治療,讓治療方法除了藥物之外,有更多便利、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