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腦、智慧型手機為基礎的治療有助於減少憂鬱症狀|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以電腦、智慧型手機為基礎的治療有助於減少憂鬱症狀

根據一項發表於《心理學公報》的研究指出,以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為基礎的治療能有效減輕憂鬱症狀,雖不清楚它們是否與面對面的心理治療一樣有效,但它們提供了一種有希望的替代方案,可解決新冠病毒大流行所暴增的心理健康需求。
 
該研究由赫爾辛基大學學者進行,研究者就83 項測試治療憂鬱症的數位應用程式的研究進行了整合分析,最早一篇研究為 1990 年,總共包括 1萬5千多名參與者,患有輕度至中度憂鬱症,80% 是成人,69.5% 是女性。所有的研究都是隨機對照試驗,將數位干預與不作為的對照組進行比較 (例如,候補名單控制組或完全無治療) 或是與一項積極治療做比較(例如,常規治療或面對面心理治療)。

數位干預通常要求患者登入軟體程式、網站或應用程式來閱讀、觀看、收聽和與一系列的單元或課程等有結構的內容互動。 患者會收到與單元有關的家庭作業,並定期完成以及回答與他們的問題有關的問卷。這讓臨床醫生能夠監控患者的進展以及結果,在數位干預的情況下加入來自人的支持。 數位干預與線上治療不同,線上治療使用視頻會議或電話服務來促進一對一的心理治療。

研究者發現,與控制條件相較,數位干預改善了憂鬱症狀,但其效果不如一項類整合分析中所發現的面對面心理治療的療效。加入人為因素的數位治療,無論是針對作業給予回饋還是技巧上的協助,在減輕憂鬱症狀上是最有效的。

研究者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對全球的心理健康產生了重大影響。預計到 2030 年,憂鬱症將成為因疾病而減損生命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接受了適當的治療 ,而在低收入環境中的比例更低,不到 27 分之一。這當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訓練有素的醫療照務提供者。從有效性研究中得出的結果顯示,數位干預可能在常規照顧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有人指導的情況下。

本文由戴怡君選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