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年輕人憂鬱風險三級跳|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失業年輕人憂鬱風險三級跳

一項發佈於<慢性疾病預防期刊>研究指出,失業年輕人憂鬱(症狀)的比率上為有工作的同儕的三倍。

來自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主持人Robin McGee表示:失業與憂鬱兩者間有顯著相關。然而,該研究未能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

研究者表示:心理衛生和就業導向的干預策略可能對這個年輕族群有幫助。若提早介入,可以教導這些年輕人一些一生受用的技巧。該研究資料來自於2010年全國性「危險行為因素監測系統」調查。研究者將焦點放在18 25歲這個族群,以了解失業的年輕人口中憂鬱症狀發生的情形。

研究發現:將近百分之十二的年輕人出現憂鬱症狀,百分之二十三的年輕人失業。而失業年輕人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是有工作者的三倍。

研究者強調:失業和憂鬱兩者出現相關可能來自於發展因素,例如:年輕人剛轉入成人階段的不確定性、社會關係以及支持網絡的改變。

此外,年輕失業人口中的憂鬱也可能與來自延遲人生目標所造成的壓力。一些年輕人可能經驗了與較年長的成人類似的壓力,例如:與失業有關的汙名化。

然而,賓州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Tony Tang並不認為單純失業是引發這個族群的憂鬱症的主因。他提到目前大家對這個年齡層的普遍期待是上大學。許多社區大學都接受高中畢業生,並且提供助學貸款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

因此,一個既憂鬱又失業的1825歲的年輕人不會只是失業,也可能是「慘遭大學滑鐵盧的人」。 因此這些人的憂鬱可能就不是失業或緊縮的就業市場足以解釋。也可能是因為他們高中畢不了業、痛恨大學或對未來感到茫然;或是太過貧窮、有嚴重的健康方面的問題等等。

打破失業和憂鬱循環的最好方法是接受憂鬱的干預與協助,這能帶來持續的緩解。

認知治療和抗憂鬱劑已被證實對憂鬱症有好的療效。認知治療對於預防憂鬱症復發特別有效。

紐約蒙特費爾醫療中心/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心理學訓練主任Simon Rego也同意,針對此年齡層需求,提供以「心理衛生」為焦點的干預方案非常重要。因為這不僅能減少失業和憂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對他們的未來心理健康也有幫助。


 


本文摘譯自<每日健康>,March 19, 2015Joblessness Triples Odds for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本文由戴怡君擇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