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爭吵引發憂鬱與焦慮情緒|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手足爭吵引發憂鬱與焦慮情緒

歡樂的節慶、禮物都可能引發青少年的手足爭吵,像是個人空間受到侵犯,如不想借人家的衣服,或是在公不公平上有所爭議,像是該換誰玩新的電玩遊戲。這是刊登在兒童發展( Child Development )期刊上的一篇研究主題。

密蘇里大學研究團隊根據145對,絕大多數是歐裔的美國、中產階級的青少年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這些青少年的平均年齡為1512歲。他們就可能發生衝突的不同議題給分,記錄爭吵的次數和緊張程度。研究將爭吵分為兩類:一是私人領域受到侵犯,一是公道和平等的衝突。一年之後,研究者再追蹤這些衝突與青少年在憂鬱情緒、焦慮和自尊心等的關聯。

研究結果指出, 個人空間和所有物遭受侵犯與較多的焦慮和低自尊有關。而與平等與公道等議題有關的衝突則和較多的憂鬱有關。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指出,兒童或青少年爭吵的原因通常不外乎「物權」與「先後」兩大問題,但爭吵其實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只是通常在爭吵過程中,常會陷入誰贏誰輸的狀況,因而引發更多情緒,甚至偏離主題而忘了實質的溝通,讓爭吵最終以無效又無奈的方式結束;而在青少年時期,手足爭吵若加上父母的處理不當,所累積的無助感可能導致青少年的憂鬱情緒。

陳質采提醒,各年齡層的孩子在意的事物不同,我們是從生活經驗中學習,而不只是知道道理就了解怎麼做,因此父母不妨試著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心中想法,共同訂定尋找合適的規則和解決方式,並協助孩子履行這些約定,這才能讓爭吵成為孩子學習整合不同意見的過程,而非僅止於爭論誰對誰錯。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現代社會少子化是一個趨勢,如果有兄弟姊妹,是件好事,通常在一個家庭中,如有超過一個的兄弟姊妹,孩子的相處就會像一個小型的社會,反而可以讓孩子們更快更早學習如何尊重、合作與輪流。在這樣的小社會中爾虞我詐的學習其實是提早面對社會的實際。例如,面對不公平的情況、有意見該如何表達與溝通,該想什麼辦法讓對方聽得進去,而不僅是自說自話。許多家中的情形,不如自身預期的狀況,學習該如何調整,當有不好的情緒和不順遂時,如何好好度過與分享愉快。

在手足爭吵中,父母的處理每個家庭會自有一套模式;重要的是不要也加入太多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