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學前教育老師狀態影響孩子的行為|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憂鬱的學前教育老師狀態影響孩子的行為

新的研究顯示:學前教育老師的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學生的行為問題。

該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照會與臨床心理學期刊》。該研究指出:老師(課堂教師和家庭托育的提供者)的憂鬱情緒導致幼兒教育環境的不良氣氛。

研究對象主要是低收入的單親媽媽家庭,每週至少使用5個小時托兒服務來照顧3歲孩子。老師們完成一份關於前2週的憂鬱情緒評估調查。托育氣氛則是依據空間、設備、個人清潔照顧、學習活動、社交互動以及訓練等項目來評估。

研究主持人表示:幼兒的行為,可能導致未來低學業成就表現與缺乏社交技巧等問題。問題行為包括外顯行為如:攻擊性、生氣和失控,以及內化的行為如憂鬱、焦慮、悲傷和退縮。

分析顯示:教師憂鬱情緒與家中的內化行為出現明顯相關,可能是孩子模仿老師的負面情緒。研究者認為教室中不愉快的氛圍,為教師憂鬱症和兒童行為問題的因素之一,此氛圍是不健康的。

大部分的教師訓練是關於課堂管理和處理行為問題,而心理問題或是接受心理健康服務上的時間和資源卻很缺乏。此外,薪資是另一個議題,他們經常領低薪又未受到應有的尊重。

(本文摘譯自<今日醫療新聞>,Behavioral problems often manifest in children when their preschool teacher is depressed16 May 2014

本文由戴怡君擇文、黃嘉慈摘譯,感謝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