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生活能防範女性自殺|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社交生活能防範女性自殺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醫學》中一篇研究指出,擁有穩固社交生活的中年女性在自殺率上明顯地較社交孤立的女性來得低。友誼與戶外活動也有助於防範自殺,這對患有精神狀況,如憂鬱症的女性也同樣有效。

該研究主持人,來自麻省總醫院全球健康中心精神病學助理教授Alexander Tsai博士表示:自殺一直是美國中年女性死亡的主因之一,近年來發生率也不斷攀升。這篇研究內容提到過去十年來美國中年女性的自殺率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雖然女性自殺死亡率仍低於男性,然而過去十年女性自殺率攀升的比男性快。

除了精神疾病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自殺危機。例如:我們的社交網絡愈來愈狹窄,有重要事情卻找不到人談的女性是二十年前的三倍。

研究發現社交孤立讓中年女性陷入自殺的高危險群,並指出社交關係具有保護性。不僅是友誼,跨出家庭、走入社區,參加鄰居或宗教團體都有幫助。

為了探究中年女性自殺原因,研究者針對大約七萬三千名年齡介於4671歲的女性護士資料進行分析。該資料蒐集於19922010年間,屬於仍在進行的「護士健康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每兩年進行一次生活型態問卷調查。

研究中女性的「社會整合」程度由幾個部分來決定,包括:婚姻狀況、社交網絡規模、與他人的接觸量以及社會組織成員。

研究者將「社會整合」結果與自殺模式進行比較後發現:無論是否存在生理或心理健康問題,擁有較活躍社交生活的女性其自殺率比較孤立的女性少三倍。

研究結果印證了活躍的社交生活能讓人心情愉快。不過,研究者也指出某些人在與人接觸或交朋友時確實比較困難。

然而仍有方法可以提供協助,例如:心理治療就能為這些人、無論男性或女性找出問題癥結並尋求解決之道,有助於穩固社會關係。

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自殺防治傷害控制研究中心主任Eric Caine博士指出,該研究結果顯示了良好的社會網絡具有強大的保護作用。

Caine博士表示,儘管我們很想知道因大腦產生的精神變化對自殺風險的影響,但也不能忽略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他指出,自殺型態十分複雜,隨著性別、年齡和文化變化很大。該研究的出現讓我們想探究更多。

例如:大多數重度憂鬱症患者並為自殺身亡。這讓我們想問,「為什麼某些重度憂鬱症患者覺得人生不值得活?」Caine表示這通常與社會支持有關,「我們都需要周圍的人協助來度過人生無可避免的逆境。」

 

 

 

本文摘譯自<每日健康新聞>,July 29, 2015, Social Life May Be Key to Suicide Prevention for Women

本文由戴怡君擇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