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認知治療最有效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社交恐懼症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焦慮症。但是這方面的治療仍尚未見顯著療效。一項發表於《心理治療與身心醫學》期刊中的研究指出,治療社交焦慮症,僅採認知治療比單純使用藥物或兩者結合的治療效果更好。
該研究團隊包括挪威科學技術大學和英格蘭曼徹斯特大學的醫生及心理學家所,針對結構性談話治療和藥物治療對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影響進行效果評估。
研究團隊花了10年時間研究各項療法,該研究有超過100名患者參與,研究者將他們分為四組。第一組僅接受藥物治療、第二組僅接受認知治療、第三組接受兩者的組合、第四組接受安慰劑。研究者持續地比較四個組別,並在治療結束一年後進行追蹤評估。在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之後,第二組和第三組的患者治療狀況均良好。但一年之後,很明顯地,第二組參與者(僅接受認知治療者),表現最好。與這一組的正常人相較,只有借助認知治療,研究者才能使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康復率提高至百分之20至25。在僅採用認知療法中,將近百分之85的研究參與者其症狀達到顯著改善或完全健康的狀態。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不是診斷,而是讓許多人感到痛苦的症狀。例如:被要求在許多觀眾面前說話或開玩笑都會觸發此症狀。另一方面,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或社交恐懼症,是對於在社交功能上有困難者的診斷,任何有此診斷者都具有很高的社交焦慮。
研究者指出,許多醫生和醫院在治療該患者群時都將藥物與談話治療相結合。這在憂鬱症患者中出現很好的效果,然而,對於社交焦慮症患者卻產生相反的效果。很少有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意識到這一點。抗鬱劑,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能會產生身體副作用。當患者已服用了一段時間藥物而想減少此藥物時,與社交恐懼症有關的身體感覺(如:在社交場合中發抖、臉紅和頭暈)會再出現。患者通常再次出現急性社交焦慮症。患者通常更依賴藥物,而對治療較不重視。他們認為是藥物讓他們更健康。因此他們變得依賴外在事物,而不是學習自我調節。藥物讓患者看不到重點,即:透過學習有效的技巧,讓自己有能力處理焦慮症。
研究者也使用後設認知治療,即研究者與患者的想法與他們對這些想法以及信念一起工作。研究者要解決患者的反覆思考、對於自己在社交情境表現的擔心、學習調節他們的注意力過程以及心理任務訓練;這些都是可能為此類患者帶來巨大治療效益的新興治療方式。
出處:《Science Daily》,December 16, 2016,Social anxiety disorders? Cognitive therapy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本文由戴怡君選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