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6 年到 2018 年大眾減少了對憂鬱症的污名化|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從 2006 年到 2018 年大眾減少了對憂鬱症的污名化

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 (JAMA Network Open) 》的研究指出,自2006年至今,大眾對憂鬱症的污名化顯著降低。
 
研究者使用《美國國家污名化研究》中的數據,就本質、方向和幅度來檢驗美國大眾在精神疾病污名化上的改變。研究者以多階段抽樣技術選取具有全國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調查,分別在1996 年、2006 年和 2018 年對 1438名、1520名 和 1171 名 18 歲或以上的人進行採訪,包括講西班牙語的受訪者以及非機構居民。本研究進行期間為 2019 年 7 月至 2021 年 1 月。受訪者就符合《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標準或對照案例(日常煩惱)的三項疾患(精神分裂症、憂鬱症、酒精依賴)當中的一項內容做出回應。 測量內容包括:對根本成因的想法(歸因)、對暴力行為的觀點(對他人有危險)和拒絕(想要保持社交距離)。

研究結果發現,在 1996 年至 2006 年,支持精神分裂症、憂鬱症和酒精依賴的科學歸因受訪者有所增加(分別為 11.8%、13.0% 和 10.9%)。 在後期(2006 年至 2018 年)在工作、社交、友誼、家庭婚姻和集體之家中對憂鬱症患者保持社交距離的想法也有所降低(分別為 18.1%、16.7%、9.7%、14.3% 和 10.4%)。 然而,這些變化是不一致的,有時甚至是倒退的,特別是對精神分裂症的危險性(從 1996 年到 2018 年增加了 15.7%)和酒精依賴的不良性格(從 1996 年到 2018 年增加了 18.2%)。 隨著年齡和世代的轉換,其中的變化在1937 年至 1946 年和 1987 年至 2000 年這兩個世代中較為一致。

研究者表示,有跡象顯示污名化程度可能正在降低,辨別與憂鬱症污名化減少的相關因素、解決其他疾病污名化水平的停滯或退化,以及超越當前科學限制的策略對於因應精神疾病所帶來的全球疾病負擔與改善人口健康至關重要。

本文由戴怡君選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