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愛的人遭受憂鬱症所苦,五分之二不想知道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在愛爾蘭有五分之二的人,不想知道所愛的人遭受憂鬱症所苦,這是9月份出版的大家健康雜誌「憂鬱症新知」一文中的一項報導。
報導中指出,在愛爾蘭超過五分之二的人不想知道所愛的人遭受憂鬱症所苦。儘管如此,百分之九十三的人同意公開討論對於憂鬱症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同意,與醫師討論憂鬱症是困難的。儘管,過去六年來憂鬱症已經更為人所注意。在2006年只有百分之十八罹患憂鬱症的人或是其家人覺察到憂鬱症的發生。到了今年,已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可以意識到,這意味著人們對於憂鬱症有著更強的覺察能力。
但對憂鬱症的污名化仍是潛在的問題,約有百分之六十的受訪者表示憂鬱症是一種恥辱。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二十三的人認為憂鬱症是「心情的狀態」而非疾病。這些結果顯示,即使人們對於憂鬱症的覺察已經提升,然而某種程度的忽視還是存在的。另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則是約有百分之四十二的人不希望家人和朋友與他們討論憂鬱症的問題。
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憂鬱症雖然不會傳染,但憂鬱情緒是會感染的。一般說來,從正向的角度來看,否認所愛的人遭受憂鬱症所苦,是保護自己免於陷入情緒低潮,也可以讓自己持續維持家庭責任,繼續承擔工作的一種方式;從負向的角度來看,否認所愛的人遭受憂鬱症所苦,其實有可能是對憂鬱症的認識不足或是認知錯誤,如認為那是個案本身心靈脆弱或是抗壓性低。而患者本身不願讓人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則多是擔心自己是負擔,擔心拖累家人,這樣的想法,反而讓自己無法得到適當的支持也無助早日康復。因為憂鬱症患者有時就是需要找人談話,這也是邁向復原的第一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則表示,了解與面對這個疾病,就像面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才能有效協助治療。可能需要長期與它共處,但就像許多疾病是可預防、可尋求適當治療,無論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培養正向的思考模式及適度的運動,都會是我們終結憂鬱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