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就診,身體健康不焦慮|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安心就診,身體健康不焦慮

  老年憂鬱症莫輕忽

  失智症及憂鬱症是銀髮族的兩大精神心理問題。但兩者相較起來,失智症受到大衆媒體和衛生主管機關的重視較多,而憂鬱症相對的比較没有被加以關注。國内65歲以上得失智症的比率大約為 5%,而得到憂鬱症的比率卻高達10%。再者,老年人口的自殺率高達萬分之三十,是一般人口的三倍,可以說憂鬱症是老年人最常見,也是影響最大的精神疾病!

  長輩身體病痛?應提高警覺,即早就醫

  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約20 %,女性憂鬱症較男性高一倍,而喪偶、慢性疾病、社交孤立、活動減少等,也都與憂鬱疾病有關。

  老年人不善於用言語表達心情低落,反而常用身體不適來表現,加上老年人原有多重慢性病,更容易產生慮病傾向。自律神經掌控我們內臟所有的器官,憂鬱症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但每個人器官的敏感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症狀,如果心肺比較敏感,就會產生心悸、胸悶、呼吸急促或喘不過氣來;如果腸胃比較敏感,就會產生食慾不振、消化不好、腹瀉、便秘;如果泌尿系統比較敏感,就容易產生頻尿;其他症狀有頭暈、容易疲勞、身體疼痛、健忘、失眠等。

  當病人懷疑有器官上的問題時,還是要先就診相關科系的醫生,如心臟科、腸胃科、泌尿科、神經科等,如果做了相關檢查還查不出原因,醫生會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而建議轉至精神科醫生進一步診斷。

  罹患老年憂鬱之三大因素

  一、疾病因素:

  老人往往有三種疾病以上,而疾病本身就容易引起憂鬱,如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疾病多,吃的藥物自然也多,而有些藥也會引起憂鬱,如降血壓藥、類固醇、抗巴金森藥等。慢性疾病、身體殘障、長期不適、自主活動降低及各種疼痛等皆容易產生憂鬱。

  二、心理因素:

  由於老化引起腦力衰退、知覺變差(尤其視覺、聽覺),對外界感受力降低、外貌變老、行動不便,活動空間變窄等,影響老年人自尊和自信心。

  三、社會因素:

  老年退休後,人際活動減少,社經地位消失,加上現代小家庭結構,兒女各自成家奮鬥奔忙,無暇照顧長輩,社會支持減少。兒孫離家,親友或配偶過世,生活没有重心,引發老人失落感。

  老年憂鬱症可治療,從社會心理及藥物治療著手

  一、社會心理:

  委婉的協助老年人接受老化與肢體障礙的事實,接受親友的分離和失落,多予以鼓勵、支持,增加動力,藉由參加社區活動、團體,樂齡學習班,從退縮封閉中走出來,重拾尊嚴與信心。另外,配置助聽器、眼鏡、假牙等,以改善老人聽覺、視覺以及咀嚼功能。

  二、藥物治療:

  老人憂鬱症如果没治療,容易慢性化,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副作用少、安全性高,適用於老年人,可以快速改善憂鬱情緒。如果有失眠、躁動、妄想或幻覺等現象,適量的鎮靜安眠藥或抗精神病藥可明顯改善其症狀。

  關懷老人,尊敬長者,預防及治療憂鬱症,提升生活品質,讓每位銀髮族過得快樂,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