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症?失智?區分線索藏在細節裡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蔡佳芬 (鈺璽診所副院長、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月珠奶奶最近半個月,常常恍神、忘東忘西,原本會做的簡單家事,也常出錯。本來每日會到公園散步,也說走不動,不肯出門。整個人的功能退步了一大截。因此在女兒的陪同下,到記憶門診就醫。醫師聽完月珠奶奶的症狀,懷疑她罹患了憂鬱症。女兒聽了疑惑地問「記性變差,功能退化這不是失智症嗎?怎麼會是憂鬱症呢? 」
其實老年憂鬱症不只會出現心情低落、食慾不振或睡眠障礙等症狀。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其他功能,尤其是腦部的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的功能。憂鬱的長輩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執行功能下降等症狀,而誤以為是得了失智症,因此老年憂鬱症又稱為「假性失智」。有時也容易跟正常老化現象混淆,但是正常老化的長輩,雖然動作緩了些,思考慢了些,卻沒有低落的情緒或是負向的想法,而且日常生活功能也沒有損害。所幸,老年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多數的病人只要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或是合併運動、光照或是心理治療,都可達到症狀緩解的痊癒狀態。也就是說憂鬱所造成的功能退化,在憂鬱症好轉後,是可以改善與恢復的。不過還是有少數的老年憂鬱個案,會留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慢性失眠等殘餘症狀。在性別差異方面,老年男性的憂鬱情緒跟基本活動參與能力變差、身體移動能力變差,以及家事功能退化的關聯性,比女性病患更為明顯。除此之外,老年憂鬱症的女性患者比較常抱怨食慾不佳及孤獨感,而男性患者則偏向以激躁不悅的情緒症狀為主要表現。
身為關心銀髮族的親友或是子女,要怎麼及早發現銀髮族出現憂鬱症狀呢? 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觀察。首先可以藉由聊天來尋找「想法」上的蛛絲馬跡,例如家中長輩是不是常唉聲嘆氣、對事物總是抱持負面的想法、抱怨廣泛而不明確的身體不適,或常常抱怨無助無望無價值。對於少說話,或是不肯深談的長輩,也可仔細觀察「行為」上的可疑線索,例如進食量變少、晚上失眠、突然出現的功能下降、把自己封閉在家中不出門不跟朋友往來,或是突然交代後事、分送重要物品給親友,甚至是有自殺的計畫或企圖,這些都可能是長輩罹患憂鬱症的訊號。
不要避諱去問老年人有關憂鬱心情或是對於死亡的想法。不要有「談死不吉利」的迷思,也不要誤以為問這些問題會「觸景傷情」。反而是要設法找機會探問,才能早期發覺症狀,適時給予傾聽支持,協助及早就醫。攜手走過憂鬱低谷,迎向靜好時光。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本專欄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