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我做主:請準備好三件事|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我的生命我做主:請準備好三件事


圖片出處:photoAC

 

「善終」是許多人心中說不出口,又充滿想像與盼望的心願。自民國89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及數次修正,接著105年「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立法、108年正式施行,對病人自主權及善終權,經由與家人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及將意願註記健保卡,有了更周全的保障。然而,實務上受限於種種因素,並沒有很多人在生命末期可以得償所願,這是為什麼呢?

一、與家人溝通最重要

首先提醒,需與家人溝通達成共識。以病主法為例,當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符合5種臨床條件:(1)末期病人、(2)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3)永久植物人、(4)極重度失智、(5)經公告重症時,若是家人反對中止或撤除治療,病主法「沒有」強制執行的條款,醫療團隊會依照本人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中勾選的意願,設法和反對的家人溝通。 依照個人經驗,出現家人反對執行或啟動預立醫療決定書,有以下幾種狀況:
一、 反對的家人沒有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錯失溝通的機會。
二、 即使家人有參與諮商,也在見證人欄位簽名,但覺得這是很久以後的「未來式」,並沒有深入思考諮商民眾的意願與生命價值觀。
三、 家人對病情和預後不夠了解,對治療與延長生命仍有期待。
四、 家人還沒有準備好放手,有未了結或處理的虧欠、來不及說出口的愛。

若是不幸遇到以上狀況,大多數人並不想以「強制執行」的方式,對家人造成負面影響。在本人已無法溝通的狀況下,醫療團隊可以依據預立醫療決定書中本人的意願,設法與家人溝通。可見本人與家人之間,溝通意願與生命價值觀的重要性。對醫療團隊而言,如何清楚且正確傳達病情和預後,促進本人與家人間真誠的溝通,察覺家人反對執行背後真正的深層原因與難言之隱,陪伴家人走過失落與哀傷的歷程,是非常大的挑戰。

二、學習照顧生命末期病人的死亡識能

對民眾而言,自從社會與醫療技術進步,多數的死亡發生在醫院與加護病房裡,我們反而忘記如何像我們的祖先一樣,在家中照顧不能進食、呼吸、垂死與重症的病人。臨終前因為生理功能停止,停止飲食乃是自然死的過程。家屬們常把壞處比好處多的食物、點滴與維生治療,當作對生命末期病人的愛與希望,錯把大海裡的稻草當成救生艇,用病人的痛苦換取陪伴的時間。〈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才能走的安然〉書中列舉了詳細的臨終症狀,供參考。(註1)

現在醫師們有更多的儀器、藥物與方法,延續垂死病人的呼吸和心跳,卻因過度專業分工、自限於處理生理現象的框架,而看不到完整的病人,醫「生」而不醫「死」。在生命末期時,許多醫療措施如鼻胃管灌食、靜脈注入水分、插管及機器協助呼吸、以抗生素處理感染等等,或許可以延長生命時間,但對生命末期無治癒效果,只是延長了瀕死的過程,病人卻必須付出低落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為代價。此時,治療目標應該轉向於給予病情與預後的說明、緩解症狀、痛苦,維持或改善生活品質、避免治療帶來的傷害、死亡前的緩解與支持家屬。

三、全民參與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可視為善終之路的起點,而路上埋伏著種種挑戰。以停止或撤除維生治療、人工營養(鼻胃管)之後的安寧緩和照顧為例,民眾常有期待:「可以保證住進安寧病房嗎?」

事實上,安寧病房床位有限,無法把所有生命末期的病人安排入住,解決之道應該是各科醫師學會如何照顧生命末期病人,幫助受苦患者有尊嚴地活下去直到善終,而這必須改變專科醫師的養成教育。再舉一例,許多人期待的在宅善終,必需要有更多的居家安寧團隊、在宅醫療團隊、居家護理師們投入。相對於台灣,日本服務在宅醫療病人所給付的金額是台灣的6倍,醫療服務項目也更彈性,吸引許多年輕醫師投入在宅醫療。(註2)

除了基本身體照顧與連續性照顧,其他諸如吞嚥治療團隊、心理照顧(註3)、靈性照顧(註4),在多數醫院及社區都相當稀缺。推動病主法(註5)的夥伴們,常說「善終來自善生」,溝通與付出愛最好現在就開始,把握當下的每一天,勿等到無常到來、生命末期、昏迷插管無法表達時才努力。如何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把生命末期各個面向的需要都照顧到,是我們這個高齡化社會的當務之急。這不只是醫療體系或教育體系的事,需要全民參與,為了病人、我們的家人,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未來的善終。


參考資料
註1:〈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才能走的安然〉,瑪格麗特・萊斯,四塊玉文創出版,2021。
註2:居家醫療需求暴增近10倍!我該如何找到適合的照護團隊?作者:鄧桂芬;網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5707;2022-01-14.
註3:〈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商沛宇,寶瓶文化出版,2023。
註4:〈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釋慧哲、釋普安等,三應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23。
註5:〈如果還有明天〉,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天下生活出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