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外的空間|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不要」以外的空間

  在父母親的眼裡,我們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小孩,「碎碎唸」似乎是他們最容易表達關心的方式。我們家裡那不知不覺就長大的小孩,是否也同樣的嘀咕:  

  「煩死了!一回家媽媽就念不停,『怎麼還不去寫功課』、『怎麼一直打電動、看電視』、『都不幫做家事』、『還不趕快吃飯』…。唸、唸、唸,煩死了,學校有討厭的老師要應付,回家還不能作自己想作的事,只會給一堆規定,也不管我的想法。」  

  的確,彼此因為生長年代不同,當然一定有「代溝」,沒有誰對誰錯。「沒人瞭解我!」不只是我們,可能我們的青少年孩子也常有這種感覺,有些有趣的看待方法,不妨介紹給他們試試看:

一、把爸媽卡通化 當爸媽開始碎碎唸時,就把他們想像成卡通人物,把形像及聲音卡通化,就像唐老鴨對你「呱呱呱」,至少不會這麼討厭了,再多少聽聽爸媽到底要怎樣。

二、握拳鬆拳在學校已經一肚子氣,回到家爸媽劈頭就問這問那,別急著生氣,回話前不妨先緊握拳頭,默數「一、二、三、四、五」,再鬆掉拳頭,默數「一、二、三、四、五」,來回幾次再回應,這時候口氣一定比較緩和。

三、對爸媽日行一善有時候,明明你什麼都很好,沒有生氣、做完該作的,可是爸媽卻用不耐煩的口氣和你說話,讓你也跟著很火。這時可以想像自己正要日行一善:「因為爸媽在外工作一整天,其實也會帶很多情緒回家」。試著體諒爸媽,也算做了好事。

四、E化溝通當爸媽真的很堅持,你也很執意,繼續說下去只會增加彼此的不愉快,不如就此打住,回到房間,打開電腦,寫封mail給爸媽吧。文字呈現有時會比口語更細膩,加上雙方經過時間沈澱,也許會轉換不同的角度,達成共識。  

  當我對青少年朋友說:「和爸媽講任何話前,心裡不忙著說「不要」,找一些方法讓爸媽有機會認識你的世界、你的原意、你的想要」時,我同時想到,這句話對身為爸媽的我們也很適用,這會讓我們和孩子找到更多「不要」以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