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腳不行心也老了? NO!我還年輕|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腿腳不行心也老了? NO!我還年輕

您一定聽過: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沒錯,藉由下肢肌群收縮運動的模式,得以讓「沈澱」在下肢的血液更容易往上推送到全身,就好像有一個隱形而且很大顆的心臟在運作一樣,目的是要讓我們的身體循環系統更有效地運作!所以,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兩個心臟通力合作,豈不美哉!只是隨年齡增長,臟器功能逐漸下降、身體機能日益退化,就是老化;伴隨老化出現的是身體活動量降低,當身體活動量降低、老化現象越是明顯,兩者互相影響,逐漸變成一種負向循環!


面對老化挑戰,「規律運動」為首要

雖說老化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不代表我們要默默地穿上這件厚重大衣;改變心態、積極地面對年齡的挑戰,或許還能做到如武俠小說中的境界:身輕如燕、健步如飛!相信「我還年輕」。要練就一身好功夫,秘訣就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這也是預防及延緩失能的基本功。如果就「規律運動」這個議題,世界衛生組織等大型公共衛生機構,都已經給予相當明確的指引:每週能做到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之身體活動、兩次的肌力訓練、伸展柔軟操多多益善;至於久坐的行為,能免則免!我個人完全支持世界衛生組織這套武林秘笈;但需要留意的是,這套武林秘笈的重點,不只是「運動」,更重要的是:「規律」

引發運動動機,從「合理可行」的目標開始

規律的意思就是「持續、不中斷」;運動一定會有健康效益,但不一定會立即出現,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或許幾天、幾週、甚至幾月之後),我們才會感受到身體機能改善的效益。但要持續規律的運動,從偶一為之的「動一動」,到成為日常的「規律運動」,需要加入一些心理學小技巧!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個體行為與動機,可以發現能引發持續運動的動機,和能否達到「自我實現」有關;自我實現的動力很強,可以激化運動自我效能。自我實現的重中之重,則在「目標設定」;所以剛開始設定運動目標(goal)時,應該要考量自己的體能狀況、參照先前自身的運動經驗等條件。

假設一位從未運動的長者,決心要開始運動,建議可下修世衛組織訂定每週150分鐘的目標:如每週60分鐘,相較於150分鐘,60分鐘較容易達成!若每週60分鐘目標達成,再逐週提高目標數即可。同樣的方法可以套用到很多情境,例如以「日行萬步」為目標時,初期的目標可以下修到每日五千步,甚至更低都無妨;重點在於達到目標後的自我實現、激活運動自我效能(我可以做到,未來可以做更好)!

運動,是壓縮疾病的最佳處方

同樣從運動心理學的觀點,幫助讀者釐清運動的終極目標(objective):運動是讓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活出每一天、直到終老!在1980年代史丹佛大學James Fries教授提出「疾病壓縮理論(compression of morbidity)」,倡議我們應該要設法延後重大疾病發生的時間點,藉此大幅減少臨終照護的壓力;而運動就是壓縮疾病的最佳處方之一!運動強化身體機能、帶我們「走」出美麗人生;動越多、身體機能越好,就是一個正向循環。

關於老化,讀者可以抱持一個健康的心態:我們「服老」、也「不服老」。我們同意老化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歷程,但也認同透過努力規律運動,終究可以換得延緩失能的契機!鼓勵讀者設定一個合理的運動目標、擬定一個可行的運動計畫,堅持不放棄地執行,假以時日必然會看到能走更遠、走更久的健身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