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的力量 能減緩憂鬱|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相信」的力量 能減緩憂鬱

「相信」的力量 能減緩憂鬱

  今年六十八歲的方媽媽每天仍然一早就出門,做的是並不輕鬆的醫院清潔工。被問到為什麼還不退休,她總說錢不夠用,小孩的工作不穩定,而且不工作的話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情。方媽媽的個性容易緊張、總是留意不好的事,與人相處也不容易放開;認真負責,但性子也急。幾十年來總是為了家庭生計在努力。

  除了容易緊張與感到壓力外,方媽媽年輕時就容易在生理期的前一個星期感到情緒低落與沮喪,這種情緒在生理期來了之後就自動改善。四十歲接受子宮肌瘤手術後,有長達半年的時間處於情緒低落至無法工作的狀態,但這樣的現象也逐漸好轉。五十歲的時候,有長達半年的時間她經常因為上腹不適與噁心的感覺看腸胃科門診,可是所有檢查都正常,症狀也沒有改善。慢慢地憂鬱症狀愈來愈明顯,她變得很緊張且對人際互動特別敏感,總是感到不安與無法放鬆,覺得自己被困住而無法掙脫,並且出現自殺意念。於是方媽媽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第一次住進精神科急性病房,在兩個月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完全復原了;從那時起方媽媽規律在精神科門診就診。但從去年開始,孩子們工作與婚姻的不穩定讓她總是心煩,感到經濟壓力愈來愈大,與先生的口角變多。同時間,上腹不適與噁心的感覺又出現了。方媽媽覺得藥物的副作用讓她腸胃很不舒服,於是開始要求醫師幫忙她減少劑量並更換抗憂鬱藥種類,自己也常常不服藥。憂鬱症又復發了,而且這次方媽媽曾試圖用吞藥與跳樓的方式來結束生命!她前前後後住了三次精神科病房,總算接受自己的腸胃症狀不是藥物副作用,也瞭解在抗憂鬱藥物的幫助下不但心情改善,腸胃也舒服了。

  台灣的研究指出每五到八位老人,就有一人曾罹患老年憂鬱症。究竟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這種疾病呢?從方媽媽身上可以看到許多罹病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年輕時已經有憂鬱症發生的記錄、個性緊張、比較難信任別人並聽取建議、對於身體健康容易感到焦慮、老年期對於來自家庭關係與經濟的壓力沒有好的調適方法、家庭支持度不佳、少社交生活等等。當然,服藥不規律也是促成憂鬱症復發的重要因素。

老年階段要面對許多失落事件(失去親人好友)、能力與體力的減退與環境變遷,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及早擴展人際網路與社交生活、發展能長期投注的興趣、養成運動與規律生活的習慣,並且在面臨壓力時保持彈性並避免過度的控制慾,都可以減少老年憂鬱症的發生。對方媽媽來說,如果她能以信任取代對孩子們的過度操心,相信專業以減少對身體不適的病態焦慮,不只可以減少憂鬱症發生的機會,更能顯著提升生活品質。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本專欄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