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一拍即合!|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身心,一拍即合!

  甲先生是60歲的退休公務員,一雙兒女都長大成人、任職於公家機關,唯一遺憾的是兒女皆未婚,不知何時才能抱孫子。3個月前,他突然感到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失眠、頭暈、頭痛、胸悶、腹脹、小便急促,去醫院做全身檢查,結果正常,查不出任何病因。他十分惶恐,覺得自己生了重病。於是求助腦神經內科教授,做各種神經學檢查與電腦斷層檢查後,醫師認為他神經方面也沒問題,建議他看精神科門診。

  精神科醫師詢問病史,得知甲先生除了身體症狀外,心情也很沮喪。平日喜歡泡茶聊天的他,現在完全提不起勁,甚至有悲觀厭世的念頭。醫師向他解釋憂鬱症也是一種腦神經疾病,與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有關,若自律神經不穩定時,分布至全身各器官的自律神經會產生各種身體症狀,如失眠、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腹痛、便祕、頻尿等。

  的確,憂鬱症會產生許多身體症狀,病患起初無法察覺是情緒問題,到處求醫,造成誤診與醫療資源浪費。患者會抱怨身體的各種症狀,醫學上稱為「身體化現象」。

  華人的憂鬱症患者常有這種「身體化現象」,究其原因,有以下3種可能:

  1.習慣壓抑或否認情緒問題,如此可掩飾內心的軟弱(面子問題),且可維繫人際關係的和諧,及避免承認心理疾病後產生的恥辱感;

  2.華人缺乏適當詞語表達情緒狀態,往往以肝火旺、腎虧、心雜雜、神經衰弱等身體不適,表現內心痛苦;

  3.華人受中國文化中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的觀念影響,以致「身體」與「心理」觀念區分不清。

  甲先生對醫師十分信任,規律回診、接受醫師建議,除了耐心等待藥物發揮藥效外,也接受各種養生方法,如早睡早起、適度日晒照光、營養均衡、凡事往好處想、找家人談心、培養好的宗教信仰、學習自我鬆弛訓練,3個月後,不僅克服對身體疾病的恐懼,症狀也一一消失,情緒大為改善,如今他正享受退休後的悠閒生活,投入志工行列,再度為社會貢獻心力。

  筆者在臨床上遇過許多「身體化現象」的憂鬱症患者,男女老少皆有,以年長女性居多,其中和甲先生一樣迅速好轉,甚至康復的約有一半。復原的關鍵在於,患者能否意識自身的情緒問題,以健康態度化解心中的種種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