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被拒絕?用「反思」、「培力」、「人脈」及「樂觀」扭轉負思維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李昆樺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美玲看到電子信箱有一封新信,是由之前去面試的公司發出的,心裡突然驚了一下,很掙扎到底要不要打開這封信,回想當天的面試,表現還不錯,且和其他面試者相比,自己有不錯的學經歷,但這已經是她第十一次的面試了,萬一還是失敗了怎麼辦?又得面臨父母和其他親戚不斷的詢問,「我怎麼知道,你問我,我問誰?」、「真的很煩耶」,美玲心裡面不斷地說著。雖如此但還是耐不住好奇,打開了信,結果仍是制式化官方說詞:「感謝您願意來應徵本工作,您的學經歷令人敬佩,惟本公司另有考量,遺憾無法錄取您,企望見諒,希望未來仍有機會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
在現在的大環境裡,如美玲這樣的故事,並非是少數人。根據文獻結果指出當一個人處於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大致上會經歷三個階段:初期,求職被拒絕或剛發生失業的當下,求職者心裡處於一個衝擊的狀態,尚未能接受這個事實;隨著時間的進展,求職被拒或失業者仍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如「再試試看吧!」,此時的家人或周遭親友也相信繼續努力就會有結果,所以還是願意努力持續不斷地找工作和投履歷。
最後,當求職者不斷地找不到工作或被拒絕時,心裡會有不知道為何如此的疑惑和挫折感受,而家人或其周遭的朋友也會顯得不知所措,為了安撫這些挫折感受,多數人可能更容易以宿命論的角度,去解釋這樣的經歷。
難道我們就只能繼續自怨自艾嗎?也許透過「反思」、「培力」、「人脈」、「樂觀」等四步驟,可幫助我們扭轉局面。
1.反思失敗:以失敗為鑑,檢討每一次失敗的原因,找到因應策略,如同角色扮演的遊戲一樣,透過每次的試煉,提升自己職業技能等級。
2.培力專業: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專業技能都需不斷地提升。若能夠藉著更深層的課程訓練,幫助自己學習更多元的專業技能,迎接日後職場上各種出其不意的需求,讓老闆刮目相看,更加重視你的存在。
3.拓展人脈: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求職時需要繳交推薦函、或求職單位會聯繫前份工作的單位,以了解求職者當時的工作情況。因此,人脈建立與人際關係的經營,是相當重要的評分來源,若我們能隨時經營和擴展人際關係,在求職中會有如虎添翼的效果。
4.抱持樂觀:天助自助者,如果先投降和放棄了,再多的人脈或求職面試機會,都會因自我放棄,無法成為進入職場的重要推力,所以,不要輕易放棄,也不需把求職失敗作為自身性格的一部分,因為那只是為了過好生活而需完成的目標,而不是用來評斷自我價值。
祝福大家能在求職過程中,找到一個懂您的伯樂,讓自己可盡全力展現自己的能力,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