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民俗治療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游文治 (游文治身心保健所院長/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藥物治療取向的精神科醫師常強調憂鬱症的病因有遺傳有體質及神經傳導分泌物失調,因此必長期服用藥物,以治療先天性憂鬱狀態及預防再發的投藥治療。直到最近我診療一位30歲的女性初產婦,才知道民俗療法對治療憂鬱症的意義。
張小姐自由戀愛,不顧家人反對嫁至鄰村,與丈夫合作開了一家小吃店,本想與丈夫搬出去住,但因婆婆反對而作罷。今春順利產下一子後,生活改以照顧嬰兒為中心,日夜顛倒,身體變胖且內分泌不順,使她累壞了(生理層面)。
她看更多的書,努力學習自立自強來養孩子,引得婆婆不高興(家庭生活型態的壓力)。她期待丈夫的情緒與經濟支持,卻因小吃店沒有人幫助而更忙,更少見到丈夫 (婚姻生活的變化)。
在求援無門,壓力增加,她開始出現失眠、情緒低落、自傷行為,嚴重時出現男鬼附身、口出穢言、打罵婆婆等現象。於是娘家母姐找了與婆家共同認識的乩童做法來解運。乩童以做法來控制男鬼,來減少附身的次數,並表示男鬼說他是張小姐死去的父親,現身來保護她,幫助她對抗婆婆(文化層面) 。
但要根本解決問題,除了神也要人,因此找精神科醫生幫忙。我乃短期使用精神藥物,改善失眠的情況,控制其衝動行為,並建議她,不要遠離家裏,可住到另一條街上,每週一、三、五回家與婆婆一起吃晚飯。
因為是醫師與乩童合作改善當事人症狀,又是共同的建議,婆婆也表示可接受此安排。
此後,張小姐的症狀就持續改善了。我行醫多年,第一次深刻見識到民俗治療與醫學的結合如何改善個案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