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急增中的隱憂:憂鬱症與心理健康的挑戰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胡延薇(全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圖/pexels
自2020年至2024年,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人口顯著增長,反映出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根據內政部資料,2020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達到3,787,315人,占總人口的16.1%,2021年為3,939,033人(16.85%)、2022年為4,085,793人(17.56%)、2023年為4,296,985人(18.35%),至2024年7月更攀升至4,402,398人,占總人口的18.81%,顯示銀髮族人口比例的持續增加,對社會福利及醫療資源的需求也隨之提升。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行政院於2016年12月核定了《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該計畫旨在提供多目標社區支持服務,轉銜在宅臨終安寧照顧,減輕家屬照顧壓力,減少長照負擔,促進長者健康福祉。然而銀髮族與其家屬多使用生理醫療照護,較少注重老人憂鬱症、死亡及焦慮等長者心理健康議題。
銀髮族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的調查資料,台灣65~74歲銀髮族中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11.7%,而7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高達19.7%。自2019年至2023年間,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老年人口的增長,銀髮族憂鬱症患者比例上升。其中生理功能退化、家庭角色變遷及社會孤立感等,都是導致憂鬱症的主要因素。其次,社會快速變遷對老年人造成的壓力,特別是科技發展帶來的適應困難,亦增加他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此外,慢性疾病的高發率也促使了銀髮族憂鬱症比例的上升,許多老年人因身體疾病導致心理壓力和憂鬱情緒。
儘管銀髮族群憂鬱症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年長者卻不願尋求心理諮商,其中可能源於個人、社會文化及專業服務等因素。銀髮族普遍存在對心理諮商的誤解與標籤化,許多人認為尋求心理諮商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意味著自己是個瘋子或中邪,存在錯誤的社會刻板印象。這種錯誤觀念使他們在尋求專業幫助時猶豫不決甚至抗拒。此外,對於老年人憂鬱症認識不足,以上因素使得銀髮族在面對心理困擾時,往往無法及時獲得專業的心理支持,時常是被動解決問題而非預防性的服務。
善用心理諮商照護銀髮族心理健康
心理諮商能有效提升銀髮族的心理健康,尤其在應對憂鬱症、焦慮和生活壓力時,提供重要的支持。透過諮商,銀髮族可以釋放情緒、學習應對策略,並改善對老齡生活的適應能力,幫助長者增強心理韌性,減少孤立感,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促進銀髮族整體幸福感。
當我們或家人面臨遲暮之年時,善用專業心理諮商資源,維護心理健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21世紀善待銀髮族的新觀念。
我曾遇到一個例子:老爺爺快80歲了,他退休後時常感到情緒低落,對日常活動失去了興趣。他的兒子一度以為這只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甚至覺得老爺爺是故意的,想引起孩子注意。然而,老爺爺的情緒狀況越來越糟,連家族聚餐都不願參加。經過兒子多次勸說,老爺爺終於就診,醫生確診他患有憂鬱症,並建議進行心理諮商和服藥。這讓家人了解到,原來老爺爺並非「找麻煩」,而是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老爺爺的案例提醒了我們,老年人的情緒變化不應該被忽視或誤解為「自然現象」或「找麻煩」。及早處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能有效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庭的壓力。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和適當的治療,我們能幫助長者面對晚年生活的挑戰,提升整體福祉。善待銀髮族的心理健康,是我們對未來老齡化社會的共同責任。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顯示2019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成果報告。
「高齡化議題探討—兼論高齡諮商特性」論文,作者: 黃姝文;輔導季刊2021年12月。 「銀髮族諮商與成功老化— 心理諮商工作的機會與挑戰」論文,作者: 楊繡華、林毓蓉、林曉韓、吳芝儀;輔導季刊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