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的預防保健|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高齡者的預防保健


圖/富爾特

 

看到電視廣告,很多都是騙人的健康食品廣告,大多是以高齡者為對象,都暗示著快速神奇的療效。老年人身體毛病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很多人是希望花一點錢來買奇蹟式的健康。可是,高齡者的身心健康,不是靠花錢可以買的到的,正確的觀念、簡單易懂的養生保健之道,才是高齡者必須知道的福音。

年紀大了,不可能無病無痛,但是疾病不會因為你有了一些毛病,其他的疾病就不會來了,因此,老人日常保健和定期健檢絕對還是必要的。此外,老年人更是要加上防止衰弱、骨鬆、肌少的活動安排,失能失智其實比疾病還折騰病人和家屬。

做好預防避免遺憾終生

我的一位朋友是B型肝炎帶原者,所以他一直有定期做肝臟追蹤檢查。他的媽媽罹患肺腺癌過世;但他一心專注於治療B肝,卻沒有想到要檢查肺部,直到出現症狀,已是肺癌末期多發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很快就過世了。

另一位朋友是婦產科醫師,一直忙於工作,並沒有做定期健檢,不知道自己是B肝帶原者,直到因為身體不舒服就醫,才診斷出肝癌末期,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他太太說,他總是認為自己不太老,還不會得病,結果一發病就掛了!

另一位醫師朋友,他有氣喘病史,卻擔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遲遲不願接種,他不幸感染新冠,病情發展迅速,群醫也束手無策!

每每聽到這些令人扼腕的消息,只想說:相信科學,別瞻前顧後,死在可以預防的疾病上,才是最冤枉的事。

擒賊先擒王,預防疾病不難

根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資料指出,造成國人健康與死亡的前幾項危險因子,包括了:一、高血糖。二、抽菸。三、高血壓。四、PM 2.5及其他空氣污染因子。五、飲食危險因子。六、肥胖,缺乏運動。

簡單來說,要預防疾病和降低造成死亡的危險因子可歸類為三大要素:一、不菸不酒不吃檳榔和不濫用藥物。二、避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運動和避免肥胖。

因為運動也會可以改善睡眠品質、也會影響食慾和代謝,因此,健康飲食和養成運動習慣,其實都是連動的。

而空汙問題個人難以完全避免,但仍可以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暴露等方式降低對健康的影響。

疫苗和篩檢的必要性

有些人對疫苗有疑慮,擔心有副作用而不敢接種。不過,權衡利害得失,感染的代價還是遠大於疫苗副作用的風險。

另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定期篩檢」。雖然有些疾病無法預防,但是七成左右的疾病,可以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及早獲得有效的治療。

建議長者要做的篩檢,包括:政府提供的四大癌症免費篩檢:子宮頸癌、口腔癌、乳癌、大腸癌。前三項的篩檢準確率很高,而大腸癌篩檢則能抓出三、四成患者,効果也很顯著。如果經費許可,建議加上胃鏡與大腸鏡檢查;而腹部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方便便宜又沒有副作用,可幫忙即早發現腹部癌症,減少腦中風風險;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在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吸菸者、戒菸未達15年、暴露二手菸、空汙者需要檢查有無肺癌。BC肝帶原的檢查,像血型一樣,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何況現在經治療和追蹤,絕大多數肝病死亡都可以避免。

補充醫療保險的必要性

現在的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新藥、新治療有效或是值得,但因各種各樣原因不在健保給付範圍。若經濟狀況允許,建議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保險,補充健保給付的不足。

衰老、失智和失能

隨著年齡漸增,超過七十五歲後,年長者面對的最大風險不再是糖尿病、癌症或心血管等疾病,而是衰老、肌少骨鬆、失智和失能。這些問題並不是單靠健康促進、疾病篩檢就能解決,而是必須靠日常的鍛鍊來避免、減低風險。

衆所周知:三動[動腦、運動、互動]是預防失智的關鍵。另外,運動、曬太陽和補充維生素D3和鈣,能降低骨鬆與跌倒和骨折的風險。現代的女性普遍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即使有運動習慣,但是女生不愛曬太陽;所以建議年長者運動之外,一定要補充D3和鈣,避免骨鬆骨折的問題。

不一定上健身房,日常就能鍛鍊

要避免肌少骨鬆,運動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有人一聽到健身房、重訓就打退堂鼓,實際上只要達到「主要肌群的活動」,就能維持肌力。

主要肌群的活動其實沒那麼複雜:
快走
爬樓梯
拿重物(能提五公斤)
平衡(雙腳一前一後的行走前進)
在床上躺著抬腳
趴著抬頭和抬腳

這些都是年長者日常生活、在家就能做的運動,不需要器材、不用到健身房,只要肯開始,就能發現其實很容易,也能享受運動的欣快和愉悅。

活躍生活最重要

沒有人能完全沒病沒痛,尤其是老年之後,但是只要養成健康習慣、做好疾病篩檢、接種疫苗,就能預防主要常見的疾病;若真的生病了,也有很高的機會能治好。

除了預防和治療疾病,最重要的其實是好好的過日子。高齡長者,不需要在乎能夠活多久,只要管:活著的每一天,就要保持活動力,快快樂樂的過完每一天!